说品家居:水泥(cement)一词是由拉丁文caementum发展而来,原来是碎石及片石的意思。早在五千多年以前,水泥的一些形式已经被人们所使用:埃及人用石灰砂浆建造金字塔;罗马人用水凝水泥建造罗马圆形大剧场及一样著名的众神庙和古壁石道……而在被誉为人类古文明发源地之一的中国,同样对水泥的运用的历史可以上究千年。
下面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下水泥在中国古代有哪些运用的形式。
水泥在中国古代
“白灰面”:早在公元前5000-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人用“白灰面”涂抹山洞、地穴的地面和四壁,使其变得光滑和坚硬。“白灰面”因呈白色粉末状而得名,它由天然姜石磨细而成。
黄泥浆: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开始采用黄泥浆砌筑土坯墙。在公元前403-221年的战国时代,出现用草拌黄泥浆筑墙,还用它在土墙上衬砌墙面砖。在中国建筑史上,“白灰面”很早就被淘汰,而黄泥浆和草拌黄泥浆作为胶凝材料则一直商代沿用到近代社会的黄泥浆和草拌黄泥浆。
石灰:公元前7世纪的周朝出现了石灰,周朝的石灰是用大蛤的外壳烧制而成。蛤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将煅烧到碳酸气全部逸出即成石灰。在明代《天工开物》一书中有“烧砺房法的图示”,这说明蜃灰的生产和使用,自周朝开始到明代仍未失传,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很长的时间。
中国的万里长城的许多地段,后人发现它是用石灰砌筑而成的。
说品家居:每一样的新事物都有着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从白灰、黄泥浆再到石灰,中国的水泥史不断在演变。直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新的水泥类的胶凝材料——“三合土”,填补了石灰在防水性方面的空白以及增强了建筑凝胶材料的坚韧性。下面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下这种有趣的胶凝材料。
三合土——石灰掺有机物的胶凝材料
在公元5世纪的中国南北朝时代,出现了“三合土”,它由石灰、黏土和细砂所组成。以现代人眼光看,“三合土”也就是以石灰与黄土或其他火山灰质材料作为胶凝材料,以细砂、碎石后炉渣作为填料的混凝土。“三合土”经夯实后不仅具有较高的强度,还有较好的防水性。
在欧洲大陆采用“罗马砂浆”的时候,遥远的东方古国――中国也在采用类似“罗马砂浆”的“三合土”,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历史巧合。
另外,用有机物拌和“三合土”作建筑物的工法,在史料中屡有所见。明代《天工开物》一书中记载:“用以襄墓及贮水池则灰一分入河砂,黄土二分,用糯米、羊桃藤汁和匀,经筑坚固,永不隳坏,名曰三合土”。
现代水泥的发明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说品家居:在中国使用“三合土”的同时,世界三大古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古罗马,人民利用无穷的智慧与毅力,创造了一种名为“罗马砂浆”的胶凝材料,与三合土不谋而合。随后随着时代的变迁,西方的水泥发展慢慢步入了轨道,为建筑史书写了无限的可能与传奇。下面我们带大家看一下水泥在西方古代的应用形式有哪几种。
水泥在西方古代
“罗马砂浆”: 大约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古埃及人开始采用煅烧石膏作建筑胶凝材料;古希腊人在建筑中所用胶凝材料则是将石灰石经煅烧后而制得的石灰;罗马人 使用石灰是反复将石灰加水消解,与砂子混合成砂浆。有人将“石灰-火山灰-砂子”三组分砂浆称为“罗马砂浆”。
水硬性石灰:18世 纪中叶,史密顿在建造灯塔的过程中,发现含有黏土的石灰石,经煅烧和细磨处理后,加水制成的砂浆能慢慢硬化,被成为水硬性石灰。在海水中的强度较“罗马砂 浆”高很多,能耐海水的冲刷。史密顿的这一发现是水泥发明过程中知识积累的一大飞跃,对“波特兰水泥”的发明起到了重要作用。
说品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说品 » 水泥的历史——缘起缘落说建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