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玉的通灵——故宫极品美玉欣赏
故宫博物院藏有清宫旧藏翡翠器数百件,数量居世界博物馆之前列。这些藏品中,清雍正时期器极少,乾隆时期器渐增,其中摆设用的山子、肖生雕刻及朝珠、搬指等可能都是乾隆乃至嘉庆时的制品。晚清慈禧掌权时期所制翡翠器物多为扁方、簪、环、镯等花素首饰。乾嘉时期翡翠制品的产地包括大理、昆明,内廷养心殿造办处如意馆或金玉作以及苏州、扬州等织造与盐政的玉作坊。这一时期的器物是清代翡翠制品的精华,在全国古翠制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晚清时期翡翠品的制作地点可能是粤海、淮关等地,此时的造办处金玉作已无力生产翡翠作品。
在清宫的翡翠日用品中,餐具占有重要位置,主要有杯、盘、碗、盒等。由于日用器具的器形较大,因而高翠作品较少。这些作品胎体薄而均匀,器表平整光滑,较少起伏,表面抛光较好,表现出翠料的质感。翠缠枝莲纹盖碗,清,通高8.3厘米,口径12.4厘米。
翠质浅绿色。碗为薄胎,口外敞,盖略小,地包天式,环式钮。盖面及碗外壁浅浮雕缠枝莲纹。
清代,内地与中亚地区文化交流密切,工艺品制造中出现模仿中亚风格的作品。当时流行的西番莲图案即是传统的缠枝莲图案与中亚图案相结合的产物。这件作品中的缠枝莲纹莲瓣卷曲,莲叶多歧,是清代西番莲图案中的一种。翠碗,清,高7.3厘米,口径17.3厘米。
翠色青绿,有大片重绿色。碗敞口,口沿处有唇,圈足。光素无纹。
此碗所用翠料颜色不均,局部或青绿,或深绿,但此等作品亦数难得。原藏清宫遂初堂。
清代宫廷多以玉制碗,特别是乾隆时期,玉碗制造数量巨大,其中有一些大碗胎薄,口圆,造型周正,有的作品外壁还刻有御制诗句。这件翠碗的造型、工艺与乾隆时期的特点相同,可能是当时的作品。翠桃式洗,清,高3.8厘米,口径24.8厘米。
翠呈浅绿色,局部色较重。作品似盘,较浅,桃实形。洗底浮雕桃枝两杈,一杈伸于洗底为足,其上有双桃并桃花,另一杈延伸至洗口一侧为柄。
洗为文房用具,可用以洗笔。玉洗可能产生于秦汉之际,从考古发掘可以看到,汉代玉文具开始增多,目前所知最早的玉笔洗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汉代作品。这件翠洗所用材料珍贵,既可使用又可作为陈设品。翠太极纹浅盘,清,高3.5厘米,口径17.5厘米。
翠绿色,局部色较重。作品敞口,口沿有唇,平底,圈足。盘心浅浮雕太极图案。此盘翠色绿而质地细腻,有较好的透明度,在清代翠制品中极罕见。
古人对玉盘非常珍爱,唐人白居易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句,由此可知唐代即有玉盘流行。清代宫廷使用玉盘较多,此盘的造型也较为常见,但其他玉盘多无口沿上的唇。清宫所制翠盘数量极少,非常珍贵。翡翠乾隆款龙纹杯盘,清,杯高5厘米,口径7厘米,盘径18.5厘米。
翠呈青绿色,局部绿色较深,呈丝絮状,杯和盘上又有暗红色,其中可能带有人工染色。杯为圆形,平口沿,口微敞,两侧各有一龙形杯耳。杯身两面各饰一阴线刻龙纹,杯下有圆形座,上琢俯仰菊瓣纹。杯配托盘,八瓣形,盘底中部阴刻"乾隆年制"篆书双行款。
此种托杯器,宋、明之时已流行,样式颇多,清代的作品更为精致,乾隆朝所制玉、翠托杯为托杯中之珍品。翠印色盒,清,通高3.4厘米,口径8.8厘米。
翠呈绿色。盒圆形,口沿呈子母口状,盒身较浅,平底,圈足。盖与盒身相仿,可与盒身扣合,盖面饰凸起的团形"寿"字。
宋、明两代,文化发达,文具,包括用于盛印泥的印色盒的使用量激增。当时生产的印色盒形制多样,花纹精致,具有观赏性,直到清代这种状况仍在延续。此件翠盒较宋、明作品更为珍贵,因为它的材料贵重,以优等翠料制成,工艺精致,厚度均匀,造型规整,图案精细,"寿"字的笔画用了瓦面状凸线,这对加工技术有很高的要求。翠烟壶,清,高6.45厘米,宽5.3厘米。
翠色青绿,局部色较深。烟壶近似椭圆形,上部略宽,小口,细颈,表面光素无纹。
鼻烟壶的使用主要是在清代。清前期的作品以方、圆类型为主,后期的作品形状多变化。乾隆时期,鼻烟壶的制造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材质的多样化,动物、瓜果造型的作品数量增多。翡翠鼻烟壶的优劣多以材质本身判断,其纹饰、造型一般都较简练。翠乾隆款仿古觚,清,高19.7厘米,口径10.4×6.8厘米。
翠色青绿,有翠料表皮的风化色皮色。翠觚海棠花瓣式口,喇叭形颈,足外撇。颈及足饰蕉叶纹,腹部饰凸起的兽面纹。底有篆书"乾隆年制"款。
觚是古代的一种饮酒器。明代流行用觚做陈设品,将觚置于案头,内插杂物。清代宫廷或称为花觚。此觚为乾隆时期的仿古作品,其造型、纹饰与古器有所差异。所用翠料青中含绿,近似古铜器的锈色。翠箫,清,长54厘米,径2.8厘米。
翠质青绿。 箫为 竹节状,中空,侧面有音孔,一端有吹孔,佩黄绦和红穗。
箫是一种乐器,用于吹奏,其音悠远深沉,极为动人。古代乐器中,竹质管乐器较多,人称丝竹之声即指此,故玉笛、玉萧多仿竹形,但其音另有特色。翠鱼式盒,清,长27.8厘米,宽7.2厘米。
翠色青绿。盒为鱼形,两半相扣成盒。鱼身有细鳞纹,鳍、尾、鳃部嵌有红宝石。盒内刻有乾隆御制诗 《咏痕都斯坦玉鱼》。
据诗而知,乾隆皇帝认为此件作品为痕都斯坦玉器,但这种玉料主要产自缅甸,鱼上宝石的镶嵌方式也与痕都斯坦玉器有别,一些学者认为此盒是清宫廷所制。清·乾隆黄玉浮雕兽面纹撇口杯
该杯小巧玲珑,造型精美,上饰以兽面浮雕,展现出王者风范,玉质洁净、宛若凝脂,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宫廷精品。清·碧玉瑞兽宝瓶
清·玛瑙狮钮兽耳活环炉
清·白玉浮雕荷叶洗
清·碧玉双兽耳活环弦纹瓶
该瓶造型精美,工艺讲究,质朴大方,是不可多得的御用珍品。清·乾隆款青玉浮雕云龙海水蕉叶花觚
清·翡翠狮钮活环四足长方盖炉
是薰香炉的一种。清·青玉浮雕松石笔筒
清·乾隆青玉描金龙葵瓣盘
清·白玉雕松鹤人物插屏
插屏也称座屏、台屏,它源于屏风,是我国古代宫廷、贵族厅堂及书房中常见的陈设和观赏的艺术品。插屏就质地而言种类很多,比如紫檀木雕、象牙雕、竹雕、玉雕、雕漆、大理石雕、紫石雕插屏等。它们各具特色,斑斓多姿。
明代以前,屏风多趋于实用,被归为家具的一种,主要用于遮蔽和做临时隔断,大都是接地而设。清初出现的插屏和挂屏,则开始兼有供人欣赏之用。
插屏一般都是独扇,形体大小各异,大的约有3米高,多设在室内当门之处,根据房间和门户的大小,来确定其高度;小的则只有20厘米。插屏和多扇座屏 的作用相差不多,主要是用来挡风和遮蔽,在室内,它又有装饰作用。这种插屏以双面心为佳,如果是以山水、风景为内容,则更美。由于山水、风景都具有由近及 远、层次分明的特点,虽置于室内,却能起到开阔视野、消除疲劳的效果,给人一种舒畅的感觉。
(另:挂屏多代替画轴在墙壁上悬挂,成为纯装饰性的品类。它一般成对或成套使用,如四扇一组称四扇屏。从单纯的使用功能,到使用与欣赏兼具,这大大 提升了插屏与挂屏的收藏价值。材质是影响插屏、挂屏价值的首要因素,做工也是影响价值的重要标准,珍贵插屏、挂屏应首选清宫御制品。再者,缂丝、竹雕等传 统工艺纷纷上阵,尤其是近年来镶嵌瓷板插屏与挂屏的出现,使名家绘瓷也成为了衡量价值的重要标准。)清·白玉浮雕玉兰花花插
花插用整白玉雕刻而制,上部作玉兰花七瓣,下部透雕花蕊及枝叶,玉兰花下附有透雕葵花木座。
整件玉雕造型新颖,构思别致,为极其难得的清代玉器珍品。清·青玉佛手
佛手本系一种植物,后来人们把它赋予了一种精神上的韵味,变成了吉祥的象征。清·白玉浮雕山子
山子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按和阗玉(白玉)产出的情况,自古以来就分为山产和水产两种。
山料又称山玉、山子,或叫宝盖玉,指产於山上的原生矿。山料的特点是块度大小不一,呈棱角状,良莠不齐,质量常不如子玉,有不同玉石品种的山料,如白玉山料,青白玉山料等等。
第二种说法:山子,是一种类似假山的小型盆景。玉是制作原料之一。清·青玉几式墨床
墨床为在研墨时稍事停歇,磨墨处湿润,以供临时搁墨之物,文房用具之一。多为木、玉、瓷所制,形状或为床式,或为几案式。其产生的具体年代不可考, 文献亦鲜有记载。目前所见最早的为明代器物。白玉墨床,几案形,线条劲挺,棱角分明,通体不加任何雕饰,明代朴素浑厚之风极为明显。明代墨床除玉质外,还 有木嵌玉墨床,但传世品极为少见。
清代墨床较为常见,玉墨床多为几案形,较明代雕工细腻。青白玉墨床,几案形,与白玉墨床造型相仿,雕工明显较上器细腻,风格殊异。清代玉墨床的另一 特征是床面多有纹饰。如玉墨床,几案形,造型简单,线条圆润,案面雕有东坡游赤壁图,浅浮雕的技法纯熟,纹饰层次分明。为清代玉墨床中的精品。
清代木墨床多用玉镶嵌床面,嵌玉雕墨床,几案形,红木座上嵌有白玉牌,雕饰有花丛鹦鹉纹。红白相衬,别有韵味,清早期器物。清代墨床以瓷质较多,但 形制不外乎几案形、床形两种。最为常见的是几案形墨床、笔架两用器物。粉彩山水墨床,几案形,两边有山状凹凸用以搁笔,中为平面用以搁墨,床面绘有山水纹 饰,下有红木床座。墨床在文房用具传世品中最为少见,收藏难度较大,不易形成系列。清·青玉浮雕福寿如意
"如意"一种象征祥瑞的器物,用金、玉、竹、骨等制作,头灵芝形或云形,柄微曲,供指划用或玩赏。
如意的起源:"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是自印度传入的佛具之一,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 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曾出土一柄佛僧如意,银质鎏金,首为云头,柄为直柄。据故宫博物院资料,如意的起源与我们日常生活中 俗称"不求"的搔背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称如意,俗叫"不求人"。清《事物异名 录》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后来, 其形态发生分化,一支保留 实用功能,在民间流传;另一支强调吉祥含义,向纯粹陈设珍玩演化,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
如意的中国发展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它在这期间非常走红,成为了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手中之物。它与民间的一种"不求人"挠痒痒用的东西,在器 型上相结合,实用性上除用它搔痒,还用它显示权杖的作用。最初原型结合如意的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被人赋予了"回头即如意"的吉祥寓意。"君子比德如 玉",玉如意的出现,将玉的坚润不渝美德与如意的吉祥寓意结合,成就了具有中国特色吉祥文化的如意器物。
从梁简文帝萧纲的诗中:"腕动苕花(苕华喻指美人)玉,衫随如意风",可以推测出当时的玉如意有随身佩带之大小。清雅悠闲之时,文人雅士吟诗咏 赋,和着 "如意舞"利用它作为打节拍之物。到了明、清时期,它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了一种艺术陈设品,供人们欣赏娱乐。如意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基本不变,而柄端由 直状变为小灵芝形、云朵形多种形状。头尾两相呼应,主体呈流线形,柄微曲,造型美观华丽。
古代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明代亦有但少见。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清朝野史大观》卷一载:"如意,物名也,唐宋前已有之。"
如意的分类及应用:
如意的品类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为赏赐王公大臣之物;在皇帝选妃时,若将如意交入一人手中,那就意味着她将成为皇后;民国时代,如意成为贵重礼品,富有之家相互馈赠,祝愿称心如意。
另外,又有种种如意图案,以喻吉祥之意,例如年年(鲶)如意、万(万年青)事(柿)如意、吉祥(大象)如意、平安(花瓶)如意、四艺(琴棋书 画)如意、必(笔)定(锭)如意、四合(四个)如意等等,它们被古代的绘画、建筑、家具、服饰、玉器、瓷器、竹木牙雕广泛运用。
如意的艺术价值及影响:
虽说如意出于各自不同的用途,但最初的如意无疑都是摹仿人的手形,这种创造的构思,也可以说是人的意志的外延。而手形如意演变成卷云形、灵芝 形、心字形及团花形如意,是唐以后的事,并用金玉珠宝制作,不仅使其成为一种艺术品,而且还增加几分仙气与祥和的神韵。至清代,如意工艺达到了登峰造 极的地步,它的功能也达到空前的高贵,凡值年节,王公大臣督抚,必进如意于朝,以取兆吉祥,故有"椒戚都趋珠宝市,一时如意价连城"的诗句。现在北 京的故宫、颐和园可欣赏到清代皇家的如意。在民间,大型如意为厅堂的一种陈设,小型如意成馈赠之物,以示吉祥的祝愿。常见材质有金、银、玉、角、牙、 翡翠、珊瑚、铜、竹、木等。
中国传统吉祥物中有不少与年节相关,如意即为家喻户晓的吉祥物。清·碧玉镂雕夔凤"长宜子孙"牌
"长宜子孙",即适宜子子孙孙能久长过上美好、稳当的生活。黄玉斧
白玉镂雕双鱼式香囊
龙螭纹斧式样佩
白玉镂雕双鱼式香囊
白玉仿古斧式佩
白玉“长宜子孙”佩
白玉镂雕虁龙佩
白玉蚩尤环
青玉嵌石瓶
青白玉莲瓣式双盒
梅花图屏
白玉达摩图屏
白玉嵌玉石鹌鹑如意
碧玉十八罗汉
罗汉山子
灵芝花插
兽耳龙纹簋
碧玉镂雕牡丹纹盒
青玉卧马
青玉三阳开泰
白玉衔谷穗鸭
白玉双婴耳杯
白玉错金镶宝石碗
白玉珐琅提粱羊首壶
兽面纹匜
青玉双猴
说品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说品 » 美玉的通灵——故宫极品美玉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