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珐琅器,称"洋瓷"。从清代蓝滨南在其《景德镇陶录》一书中对画珐琅器的描述可知,画珐琅器是以金属铜做器骨(胎),用五颜六色的瓷粉 (珐琅釉)经烧制而成。简单地说,画珐琅器是用珐琅釉料直接在金属胎上作画,经烧制而成,富有绘画趣味,因此也有人称之为"珐琅画"。画珐琅器的制作方法是:先在己制成的红铜胎上涂施薄薄的一层白色珐琅釉,人窑烧结,并使其表面光洁平滑,然后以单色或多彩的珐琅釉料,按照图案纹饰设计要求,绘制花纹图案,再经人窑焙烧显色而成。
清代康熙年间,中西方贸易禁止被解除后,欧洲的画珐琅器(洋瓷)传人中国,并以贡品、礼品等形式进大清宫廷。这些舶来的画珐琅工艺品,引起了清代皇帝及王公大臣的关注,于是清政府分别在广州和北京宫廷专门设立了珐琅器制造作坊,借鉴掐丝珐琅器、瓷器和料器(玻璃器)的生产,并吸收欧洲画珐琅工艺制作方法,经若干年努力,终于成功地烧制出了在图案题材、器物造型、珐琅色彩以及使用功能等各个方面,具有自身风格特点的画珐琅器,并且一直影响到现在。
珐琅器"精品中精品" 雍正皇帝(即爱新觉罗•胤禛)时期是金属胎珐琅器发展的重要阶段,从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来看,雍正朝烧制的金属胎珐琅器中,只有掐丝珐琅和画珐琅两种,这与目前所发现的清宫遗存实物是相吻合的。
一、掐丝珐琅
掐丝珐琅是在金、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之后经焙烧、研磨、镀金等多道工序而成,它有着五彩斑斓、华丽夺目的魅力。
目前落雍正款的掐丝珐琅器,仅台北故宫典藏的一件仿古豆型器。此器铜胎,高10.1、口径7.1、腹径8.8、足径4.6厘米。器底镀金阴刻 "雍正年制"无框双行仿宋体款。此掐丝珐凤耳豆,器形俊秀玲珑尔雅,掐丝工整,粗细均匀,纹饰独特,布局紧凑,圆圈大小整齐划一,盖与器身接合精确,制作精美绝伦,可说绝无仅有,系海内孤品。
二、画珐琅画珐琅是在金、铜胎上以珐琅粉直接描绘图案和画面,再经过烧制后显色而成,它富有绘画趣味,因此,亦可称之为"珐琅画"。 康熙五十年(1716年)以后,广州和欧洲的画珐琅器制作匠师先后进入清宫内廷珐琅作供职,参与指导并烧制画珐琅器,从此,清代画珐琅的生产走上了成熟、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到雍正埋藏,画珐琅器继承并发展了康熙晚期薄、平、光、艳、雅的风格特点,制作工艺日臻成熟和完善。雍正朝画珐琅有以下六点特色:
1、风格独特的器物造型
雍正时期的画珐琅器与同时期的瓷器、漆器一样,胎体制作规整,造型轻盈秀丽,而且器型多有创造,例如乌木把手执壶、云纹穿带盒、带托香插、卤壶、天球式冠架、六颈瓶、渣斗及仿植物造型的仿生作品(例如双桃水丞)等新的器物造型都是在此时期创造的。
2、标新立异的色彩处理方法
雍正时期的画珐琅器,在珐琅釉料的色彩处理方面,除了继承康熙时期以黄色或白色等珐琅料做图案地色之外,并推陈出新,有所突破。比较盛行一种以黑色珐琅釉料任,衬托纹饰图案,从而在器物表面形成一种貌似黑退光漆艺术效果的画珐琅器装饰方法。雍正帝一向钟爱沉稳庄重的黑色,因此黑色成了雍正时期的流行色,因此黑色成了雍正时期的流行色,黑漆的光泽亮丽超越康、乾两朝,使用普遍,是此时期的一大特色。
3、珐琅釉料制作上重大的贡献
雍正朝的画珐琅釉色花样翻新,它具体表现在使用进口的西洋珐琅釉料的同时,自行试制并烧炼成功了新的珐琅色釉近20种,极大地丰富了珐琅釉料的颜色品种。在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记载了宫中作坊新试制珐琅色釉的情况:
新炼珐琅料:月白色、白色、黄色、浅绿色、亮青色、蓝色、松绿色、亮绿色、;黑色,以上共九样。新增珐琅料:软白色、秋香色、淡松黄绿色、藕荷色、浅蓝色、酱色、深葡萄紫色、青铜色、松黄色,以上共九样。
可见当时对珐琅器的制作十分重视,不断地试制新的珐琅釉色。遗留至今的一些精美作品不仅反映出当时精湛的画珐琅制作工艺水平,而且与珐琅釉料烧炼工艺的进步和颜色品种的丰富不无关系。
4、装饰纹饰的鲜明个性
雍正时期的画珐琅器装饰纹饰具有一定的格式,它往往以西洋式的花叶纹或图案式的番莲及荷花为锦地,配合画传统的四季花卉、鸟鹊、竹石等吉祥纹饰的开光;开光的式样很多,例如圆形、桃形和不定形等。
5、器底落款处极富特色
雍正埋藏的画珐琅器,许多都在器体落款处装饰吉祥纹饰,或者用云纹、龙凤纹、鹦鹉纹及螭纹衬托着年款,其形式别具一格。
6、与东洋漆器互为借鉴
部分具有日本工艺美术品味的器物,似乎与东洋漆器有关,一些器物显然具有日本文物装饰的品味,显示了雍正皇帝的个人喜好以及对东洋工艺的偏爱。
十五世纪中期掐丝珐琅的特征:
(1) 番莲及莲瓣等图案式纹饰,为当时最主要的装饰纹样。
(2) 番莲花瓣丰满而瓣尖短,花心形状并不固定但花瓣紧包。
(3) 叶片具形,形状与大小不规则;用单根掐丝表达枝与卷须,与清朝的双钩方式不同。
(4) 落款的方式,以自右至左一列横排楷书款最为 可靠。
(5) 叶片内常填两、三种色釉,但釉料没有混杂使 用。
(6) 经 X 光透射,证实釉层较后期的厚。
(7) 没有锦地。
(8) 器型小、胎体由铸造成型,且较后期的厚重。
(9) 掐丝粗细不匀,掐丝末端多以迭接隐藏的方式 处理。景泰款掐丝珐琅鹿鹤长春花插
明
景泰款掐丝珐琅鹿鹤长春花插
高18.9公分 口径8.0公分
铜胎,筒状器身,口套箍七孔盖,矮圈足下镶接三狻猊形足,器身一侧镶浮雕式镀金夔龙。器内露胎,器表浅蓝釉地掐丝竹鹤双清、芭蕉、双鹿、湖石、灵芝等纹饰,简化式云纹填白,器底镀金阴刻填黑「大明景泰年制」一行无框楷书伪款。根据装饰图绘的主题与风格、掐丝末端以卷曲的方式处理、混和釉料以及简化行云纹锦地的出现等理由,应是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的文物。
掐丝珐琅鹿鹤长春花插,乃宫廷花器,光彩耀眼。以三只狻猊为足,狻猊抬头与器身浮雕的夔龙相呼应,极富动感与趣味性。明景泰款掐丝珐琅螭耳炉
高28.3公分,宽29.6公分。铜胎,全器由镂空夔龙盖、镂空拐子龙立颈及炉身套接成,炉身饰掐丝转枝番莲纹,立雕镀金的一对螭攀附在炉的平折 边沿;象首形的立足鼎立,美观的镂空设计,可让焚香四溢。炉底铸去地阳文「景泰年制」方框楷书伪款。根据番莲花心上下各一并于花心上方再饰圭形纹、以及镂 空方式的装饰,应属十七世纪前期落景泰伪款之器。院藏另有一件几乎完全相同的景泰伪款文物。1、掐丝珐琅番莲纹盒 明 景泰
高6.3公分 口径12.4公分 铜胎,盖与器身铸成浮雕式八瓣莲花形,器外施浅蓝釉为地色,盖顶平坦饰莲心纹,盖壁与器身各莲瓣内饰以不同颜色的折枝番莲花叶,矮圈足;底及盒内光素镀金,盒心阴刻「大明景泰年制」自右向左一行楷书款。 掐丝珐琅番莲纹盒,铸成浮雕式八瓣莲花形,是世界上现存少数大明景泰年间制作的珐琅器真品之一,景泰珐琅精巧绝伦,堪称珐琅器物的经典,自十九世纪以来,国人将掐丝珐琅通称为「景泰蓝」,一直是中外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藏对象。景泰款掐丝珐琅花卉梅瓶
明
景泰款掐丝珐琅花卉梅瓶
高27.4公分 肩宽15.6公分
铜胎,侈缘小口,短颈,丰肩,敛腹,底外撇。器内露胎,器外蓝釉地并布云纹锦,瓶腹两面分别装饰红、蓝菊丛和一把莲纹饰,蝴蝶、蜻蜓和白鹤飞翔其间,并点缀五彩的品字云朵,近底处饰湖石。底铸去地阳文「景泰年制」楷书印式伪款。此件文物的风格,与掐丝珐琅三多瓶相同,根据锦地、纹饰、紫蓝色釉和掐丝末端处理方式,推测是十六世纪后期制作之器物。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朝,当时称为经瓶,做为储酒之用;明代以后被用做陈设器或插花;清代晚期,人们认为这种小口短颈的瓶子,其口径之小,仅适合插细枝梅花,故称为梅瓶。明景泰掐丝珐琅龙耳扁壶
高27.1公分,腹宽19.1公分。铜胎,立口,筒颈,削肩,扁腹,圈足,龙耳扁壶。器内露胎,壶外蓝地云纹锦,颈饰桃实,腹一面饰桃树花果,另 面周围为两圈桃形内含云纹、 中间开光处以五瓣花组成的装饰图案,整个纹饰安排与装饰犹如外销瓷,颇具西洋装饰风味;器侧饰五彩祥云,底铸去地阳文「景泰年制」方框、填黑篆书印式伪款。系十七世纪前期应市场供需所做的产品。景泰掐丝珐琅龙凤纹觚
明
高39.7公分 口径21.7公分
龙凤纹觚,龙凤分饰于器身;花觚口颈内壁装饰转枝番莲纹,外壁有番莲花枝及对凤四组装饰,腹部为雷纹和四对蟠龙,下部则以内饰凤首的蕉叶四组及番莲花枝装饰。
形仿自古代青铜酒器「觚」的形制,明清时期用做陈设或插花,故也称之花觚。镂空拐子龙的棱脊,别致典雅。
铜 胎,仿古铜器觚的形制,喇叭口,腹鼓形,底外撇,镶拐子龙纹镂空棱脊四。器内露胎,器表蓝地,口颈内壁饰转枝番莲两圈,外壁饰番莲及对凤四组,腹布饰雷纹 及蟠龙四对,下部蕉叶内饰凤首四组。底铸去地阳文「景泰年制」方框楷书伪款。根据镂空方式的装饰、番莲花心简化成一桃形、叶片简化成一致的逗点式并两两对 生、及豆青色釉等特色,断定其为十六世纪晚期至十七世纪前期的文物。明景泰掐丝珐琅蟠龙瓶
高40.5公分,腹径25.0公分。铜胎,仿宋瓷中器形线条优雅的玉壶春瓶形制,侈口,细颈,削肩,球腹,圈足。器表施蓝釉为地,口缘下饰三圈五 彩如意云头纹,全器饰五周各色的横「S」形转枝番莲纹,番莲花心上下各一,并于花心上方再饰云头及圭形纹;瓶颈盘一高浮雕式镀金龙,底铸去地阳文「景泰年 制」方框楷书伪款,应属十七世纪前期明末的文物。器形仿自线条优雅的宋瓷玉壶春瓶,瓶颈攀附一只高浮雕的镀金龙,是一件高雅的陈设器。景泰款掐丝珐琅葡萄纹尊
明
景泰款掐丝珐琅葡萄纹尊
高22.3公分 口径12.6公分
铜胎,侈口,筒颈,平肩,敛腹,撇圈足下附三狻猊形足,器侧上方镶虬龙下方镶鹰。器内露胎,侈口内壁镀金外饰蕉叶纹,口的边沿阴刻回纹,颈部中间装饰一圈掐丝五瓣花叶、上下各镌刻一周夔龙和莲瓣;肩与腹部白地以卷须为锦,肩饰如意云头纹,腹饰葡萄纹及一圈仰莲瓣。阶梯式圈足饰两周转枝花叶,底镀金中央阴刻十字杵,边缘阴刻「景泰年制」一行楷书伪款。十字杵是佛教密宗的法器,元代青花瓷器上已用为装饰纹饰,明初较少见,但成化朝 (1465-1487)则又屡见不鲜;此外,根据装饰纹样的主题及风格、掐丝末端的处理方式、以及卷须锦地的启用等因素,推断该器制作的时间,应涵盖在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期的文物之中。
器型仿自青铜器的「尊」,尊是商周时代的酒器,后世作为宫廷陈设器或花瓶;圈足下装饰三只狻猊形足,器身的两侧把手镶嵌虬龙和双鹰,装饰性强。景泰款掐丝珐琅三羊尊
明
景泰款掐丝珐琅三羊尊
高39.5公分 腹径23.0公分
铜胎,侈口,削肩,球腹,高而外撇的圈足,肩周围镶三镀金羊首。器内露胎,器表浅蓝地,颈饰对龙对凤,肩布云纹锦饰转枝花及梅花,腹部云纹锦间饰松竹梅岁寒三友、湖石及山雀两对,圈足装饰拐子龙。底铸去地阳文「大明景泰年制」长方框楷书伪款。从豆青绿釉、吉祥纹饰、拐子龙、草莓锦地等之应用,推测此尊相当于万历朝时期制作的文物。
尊是商周时期的酒器,后来成为宫廷的陈设器;器肩周围镶嵌三只镀金羊首,造型突出,意寓三羊开泰。珐琅器精品-明景泰掐丝珐琅象足洗
高10.4公分,口径19.3公分。铜胎,侈口,斜壁,平底,螭耳,象足。洗内镀金,器表蓝地饰转枝番莲;洗底边缘饰一圈如意云头纹,次圈为转枝 番莲间七珍,中央深灰青地掐丝填蓝「景泰年制」圆框楷书伪款。就纹饰中莲瓣并非均以正面全角的形状表现、叶片尖端呈方形(非逗点状)以及釉色及掐丝落款的 方式推测,应属世纪十七前期的文物。洗是盛水器,以回首螭为耳,象首为足,美观大方。2、掐丝珐琅番莲纹龙耳炉
明
掐丝珐琅番莲纹龙耳炉
高8.2公分 口径11.3公分
铜胎,口稍侈,垂腹,外撇圈足,两侧附龙首耳,器形系仿商周青铜器中簋的形制。炉内口缘附近镀金余露胎,器表蓝釉地饰两圈转枝番莲纹,圈足饰覆莲瓣纹,圈 足内壁两阶式,与底均光素镀金。根据番莲纹饰风格、胎体厚重、釉层深厚、部分叶片简化、以及掐丝末端渐趋卷曲的处理方式,应是十五世纪中后期的文物。
器形仿自青铜器「簋」的形制,「簋」原是商周时期的盛食器,后世作为香炉之用。
十五世纪后期至十六世纪前期
掐丝珐琅特色
(1) 番莲的花瓣增多、趋瘦且尖端成钩状,花心下方的花瓣松 垂、并于上下出现云头纹或五瓣花形装饰,叶片变小并简 化、或成逗点状。
(2) 掐丝的末端卷成一小圆圈。
(3) 有些釉料成半透明状,比前后期的釉色都要透而亮丽。
(4) 釉层较早期的薄。
(5) 云纹锦尚未规则化,行云纹与如意云头纹掺杂应用。掐丝珐琅凫式炉
高24.0公分 长25.0公分
铜胎,炉盖与器身在凫腹处套合,焚香经凫颈自口溢出。器内露胎,外表除凫嘴及足蹼外,全身施掐丝羽毛,釉层厚、透明而略龟裂;釉面颇多焊药的污斑,掐丝流畅然锈蚀严重,座的上层掐丝缠枝菊花,下层的面阴刻转枝忍冬纹,壁饰浅浮雕番莲花,底中央阴刻「甲」字,应系乾隆朝作文物评鉴的记号。根据浓厚透明宝蓝、浅蓝、墨绿及特殊黄褐色等珐琅釉,推断其属十六世纪前期的文物。
凫形香炉造型别致,栩栩如生,焚香经过凫颈由嘴部溢出,装饰与实用兼具。
狮戏图碗敞口、丰腹、器形优美,全器内外均掐丝纹饰,应该是皇室的餐饮用具。
十六世纪后期至十七世纪前期
掐丝珐琅特色
(1) 与瓷器一样,大型的器皿烧制日盛。
(2) 釉色丰富,但明亮度不及前期。
(3) 番莲花心分成上下两个,并于花心上方的如意云头纹上,再加圭纹。
(4) 转枝番莲纹呈规则的横「S」形旋转,叶片小而整齐,或呈逗点式对生排列。
(5) 龙纹的背脊由早期的锯齿状,逐渐变成连珠状,或于三个珠纹中,间一锯齿;龙的 下颚有一排略呈三角形的短须;龙眉则成「山」字形。
(6) 锦地逐渐演变成单纯的图案式云纹锦、或草莓形锦。
(7) 豆绿色釉出现于十六世纪晚期及十七世纪前期。
(8) 图案式龙凤纹、璎珞纹,在这时期出现。掐丝珐琅夔龙纹尊
明
掐丝珐琅夔龙纹尊
高10.9公分 口径11.8公分
铜胎,侈口,丰肩,鼓腹,外撇圈足渣斗式尊,附紫檀木座。除了肩与上腹的内壁露胎外,全器内外均蓝地并掐丝纹饰,侈口内饰转枝番莲纹,外饰佛教八宝及转枝番莲纹,尊内颈部饰一圈纵走平行菊瓣纹、下腹及底为绣球纹;器外颈肩处、腹下方和圈足,饰仰俯莲瓣纹,腹面云纹锦饰夔龙吐莲纹二,圈足内装饰转枝五瓣花叶,底饰番莲一朵。从掐丝末端卷曲的处理、原本紧包花心的花瓣下翻、花心上下出现云头纹的装饰、叶片简化成规则形、黄褐的色釉透明且具玻璃光泽等,同时锦地则由不规则的行云式与后期的如意云头纹形状共同组成,这些特色都显示它制作的年代,是在十六世前期。
器型是仿自青铜器的「尊」,尊是商周时代的酒器,后世用作陈设器或花瓶。掐丝珐琅葡萄纹炉
明
掐丝珐琅葡萄纹炉
高9.0公分 口径10.2公分
铜胎,口镶宽边,附三股绳纹式立耳,器腹双层,底凸出乳足三。器形是摹仿商周炊粥、盛粥之器鬲的形制。器内镀金,口沿面刻转枝叶片边刻卷须,器表浅蓝地,颈饰五瓣花叶,腹饰葡萄纹,三足间底部装饰菊花。根据纹饰主题与风格、莲瓣纹的形式、掐丝末端的处理方式等原因,推测该器制作的时间,应在十六世纪初期。
器形摹仿商周时代炊粥、盛粥的「鬲」,后世作为香炉之用。口沿附有绳纹式的立耳,器腹为双层,器底有三个凸出乳丁状的矮足。掐丝珐琅三多瓶
明
掐丝珐琅三多瓶
高42.5公分 腹径23.0公分
铜胎,卷口,长颈,梨腹,圈足。瓶内露胎,外表蓝地饰云纹锦地,瓶腹装饰佛手、桃树和和石榴树花果各壹棵,寓意多福、多寿、多子。纹饰间布列五彩品字云纹和蝴蝶穿梭其间,腹下方有湖石及仰莲瓣纹一圈,圈足饰五瓣花朵。根据掐丝方式、规则式如意云头纹锦地逐渐定形、吉祥纹饰的应用、和紫蓝釉色的出现,推测该物属十六世纪后期的文物。
长颈花瓶纹饰华丽、器形优雅,是皇室和富豪人家的陈设器。珐琅器精品-明清掐丝珐琅笔架
高4.8公分,长12.1公分。铜胎,山峦形下镶镀金座笔架,或直接称为笔山。蓝地饰掐丝转枝花卉,座底光素。根据双钩掐丝的卷须、及纹饰风格,应是明末清初之文物。古来搁置毛笔的笔架,是重要的文房用具,因其形状似山峦,故又有笔山的雅称。珐琅器精品-明清掐丝珐琅花鸟钥
高40.2公分,口边长14.1公分。铜胎,器形系仿战国和汉代时期的青铜器方壶,或简称为钫的形制,原为盛酒之器。方口垂腹外撇的方形足,器侧 镶一对铺首环耳。器内露胎,器表蓝地,口沿下方、肩及腹下方各有一圈饰朵花的带纹,颈饰转枝番莲,腹四方于云纹锦地间装饰不同的花卉(牡丹、蜡梅、绣球 等)、鸟、蝶和湖石等,外侈的足上饰寿山福海、天马、祥云等吉祥纹饰。根据装饰牡丹、绣球、蜡梅等纹饰主题及风格、釉色及双钩转枝番莲的出现,推测应属明 末清初制作的文物。方壶是古代青铜器中的酒器,简称为「钫」,后世用来做陈设器,器侧的一对铺首环耳,将器皿点缀得更加美观。珐琅器精品-明清掐丝珐琅水盛附勺
高9.1公分,最大径8.0公分。铜胎,圆筒式水盛,上方镶阴刻转枝番莲及菊瓣檐之镀金口,下方接镌有连珠纹一圈及卷草纹矮足五的器底,附紫檀木 座。器内露胎,外表浅蓝地饰转枝番莲,底部阴刻「景泰年制」无框楷书伪款。以掐丝梅花纹之残器,上、下各接龙首及圆匙为水勺。就菊瓣及龙首等金工装饰、叶片的形式、及转枝上颇多卷须等特色,应为明末清初的文物。筒式水盛,内附小勺,为文房中书写毛笔字时必备的用具。掐丝珐琅双龙盘
明 万历
掐丝珐琅双龙盘
高7.1公分 口径48.0公分
铜胎,菊瓣式折沿斜壁平底矮圈足大盘。盘沿菊瓣内掐丝五瓣花及叶片,依次循环填饰红、白、粉红、蓝及黄色共四十瓣。内壁浅蓝地布倒草莓纹锦,饰以七珍八宝,五色如意云头纹围绕盘心,中央寿字的上下左右饰卍纹,两旁红、黄色降龙昂首举单足拱寿,双龙四周满布五色祥云。盘外壁浅蓝地以形状一致由云纹锦演变来的草莓纹为锦,饰番莲、回纹、转枝花各一圈。盘底中央掐丝填红「大明万历年造」二行楷书款,周饰五色云纹。掐丝粗细均匀然锈蚀;器形庞大、龙纹的形制、以及浓郁的色彩,都与万历时期瓷器之特色相同。
菊瓣式的平底大盘,以红、黄色五爪龙纹为主体,显然是属皇宫内用器。珐琅器精品-明宣德掐丝珐琅琅螭耳洗
高8.7公分,口径31.5公分。铜胎,折沿,壁外鼓,平底,外撇圈足附云纹式足三,双螭爬附在阴刻卷草纹的镀金口沿。洗内壁白地布草莓纹锦,饰 天马间宝相花各四;洗底周围饰云纹及转枝花各一圈,当中绿地草莓锦中饰双凤及花朵,外壁蓝紫地草莓锦间饰红白梅花,圈足饰转枝花,洗底露胎,中央铸去地阳 文「大明宣德年制」长方框三行楷书伪款。根据整齐的草莓锦地、纹饰主题及风格等特点,应属明代末期的文物。洗是盛水器,以螭为耳,双螭攀附在口沿,朝内探 视,为单调的器皿增添了许多生趣。清_画珐琅凤纹高足把杯
高23.0公分,口径12.9公分。铜胎,钱币式盖钮的二阶式盖,以转轴与杯口相连,压下按钮即可开启,把手由双连环组合而成,以扁圆盒及外撇喇 叭式圈足组成二阶高足杯座。杯内施浅蓝釉,器表白地,盖钮饰蓝色团寿,钮下装饰叶纹与如意云头纹,周围饰萱草、芍药、茶花等花卉与装饰花各一圈。杯身绘对 凤,下方饰朵花,杯座内中空施浅蓝釉,器形与装饰方式均具西洋的工艺美术风格。此器应系十八世纪后期在广州生产的文物。清_画珐琅荷花水盛
高4.6公分,腹径4.7公分。铜胎,敛口墩形水盛。器内外均施湖蓝略透明之釉,部分隐约露胎,器外绘红白荷花及一对鹭鸶。镀金器底微内凹,光素无纹无款。根据纹饰的风格、及色釉堆砌而凸出画面的现象,应是康熙早期「不尚尊号」时期的文物。清_画珐琅九子攒盘及盖盒
高:11.4公分,盒径:34.5公分。
铜胎,扁圆直壁盖盒,口挂一盘托,盘上周围放置八个近梯形小盘,与中央一个圆形小盘拼凑成一大圆盘,托盘下方还有空间可盛物。器内施浅蓝釉,每个小拼盘的壁绘装饰花叶,盘心四周由红蝠围成,中央书团寿。盒外宝蓝地,盖面外围绘花叶纹,次圈画转枝番莲和佛教八宝,内圈为花叶纹,中央饰五蝠捧寿。盖壁和盒壁画图案花及暗八仙,圈足饰卷草纹。此型瓷器始见於万历晚期,盛行於康熙朝;至于珐琅器皿,在本院藏品中则仅见有乾隆朝的文物,此应系十八世纪後期广州制作的器皿。清_画珐琅罗汉盖碗
高10.0公分,口径12.5公分。铜胎,覆浅盏式盖,侈口,垂腹碗。碗内白色底釉上罩绿色面釉,器表白地,圈足式盖钮外壁饰卷草纹,其内白地中 央饰折枝双桃和花叶,器表白地,盖面绘各类花蝶草虫,器腹绘九罗汉及一童子,闲息于坡石古木山野间,云端隐现飞龙,圈足绘卷草纹,底白地红色双圆框内绘双 夔龙。应为十八世纪中期之文物。清_画珐琅西洋风景六方盖罐
高40.0公分,口径18.7-19.8公分。铜胎,全器呈六边形,颈肩腹间呈阶梯式区隔。器内施浅蓝釉,器表粉红地缀红点和缠枝花为锦地,颈、肩、腹六面开光内绘西洋风景及人物,两两相同,六边形矮足,底白地无款。就釉色及装饰风格,应属十八世纪后期广州进贡之文物。清_景泰款掐丝珐琅方瓶
高53.5公分,口径13.1公分。铜胎,略侈口,筒颈,肩方而四角斜,方腹下略敛,底内凹,俗称为棒槌瓶。器内露胎,镀金口壁阴刻回纹,器表浅蓝地布绣球纹锦\,颈饰竹梅纹,器腹四方装饰 不同纹样的博古图,底阴刻双钩「景泰年造」双行楷书印式伪款。器皿的形制、纹饰主题与清初大量外销的黑地三彩瓷器风格一致,因此推测此文物是康熙初期落景 泰伪款之器。清_景泰款掐丝珐琅花盆
高16.2公分,口径16.9公分。铜胎,云头纹式的盆口下箍饰竹节式环,侈口,垂腹,镂空竹叶式的圈足。器内露胎,器表浅蓝地,口沿饰红白黄蓝 等色朵花,盆腹云纹锦中装饰牡丹、菊、蝶及湖石等,下方饰内含朵花的白地如意云头纹。底铸去地阳文「景泰年制」双行楷书伪款。根据纹饰主题、双犄牡丹、以 及镂空竹叶的装饰方式等特色,推测应属康熙初期制作的文物。珐琅器在清宫是器皿中的极品,装饰讲究。此款掐丝花盆,云头纹式的盆口,下箍饰竹节式环,以及 镂空竹叶式的圈足,别致俏丽,装饰与实用兼具。清_敬制款画珐琅番莲纹盖盒
高11.7公分,口径16.4公分。铜胎,莲瓣座白料盖钮之圆形盖盒。盒内施浅蓝釉,器表黄地绘转枝番莲纹,底白地绘红色对夔龙为框,内书蓝色 「敬制」楷书款。附木匣上阴刻填蓝「乾隆年制铜胎广珐琅西番莲圆盒一件」。就纹饰风格及落款的方式,应为十八世纪中前期由广东进贡之文物。清_康熙_画珐琅凤纹盘
高2.2公分,口径22.4公分。铜胎,十六瓣花式的凤纹盘,盘口折成平台式,白地绘蓝色卷草纹,矮立的盘壁,内绘各色草叶纹,外饰各色螭纹,盘 心中央渲染红色图案花,八只祥凤满布黄地的盘面;盘背白地,中央书褐色「康熙御制」双圆框双行楷书款,周围放射出八片卷叶纹,用褐色勾叶形及叶脉,以黄、 蓝色釉渲染。器形美观,釉料色阶变化多而光洁,画面层次分明犹如珐琅彩瓷,应为康熙晚期画珐琅技艺发展成熟阶段的作品。此件文物曾于公元1996年赴美参 加中华瑰宝巡回展。凤纹盘为十六瓣花式盘,盘口折成平台式,是非常精美的陈设器,自然也兼具实用的功能。清_康熙_画珐琅花卉八楞式盒
高3.1公分,长10.5公分 宽8.0公分。铜胎,盖与器身同形对合成椭圆形八楞式扁盒,器内施浅蓝釉,外表黄地,每楞内绘番莲一朵,盖中心由四朵如意云头纹合成类似云肩的纹饰。盒身 八楞内的纹饰与盖相同,底部中央书蓝色「康熙御制」双方框双行楷书款。乾隆朝仿制同型器,仅将地釉改为紫色。清_康熙_画珐琅花卉方盘
高2.2公分,最大边长18.8公分。铜胎,边成波浪式立壁方形盘。口沿白地饰卷草纹,盘壁内为浅蓝地饰花卉,外壁黄地饰花卉。盘心黄地由波浪式 纵横缐条分成二十五格银锭形,每格内画不同的花卉,例如牡丹、萱草、菊、桃、梅、茶、石榴、牵牛花、灵芝、莲荷、水仙、兰、秋葵等折枝花;底与盘心相同, 但先将二十五格晕染成浅蓝、紫、黄、红、绿等色格,再绘夔、蕉叶、冰裂、螭、云、花叶、兽面等纹饰,中央书蓝色「康熙御制」无框双行隶书款。清_康熙_画珐琅花卉盒
高7.5公分,盒径20.9公分。铜胎,盖与盘口呈十二瓣花式,盒内以弯曲的立壁隔分成七部份,中央为圆形,其馀呈弯曲不规则形,器形系仿万历朝 瓷盒的形制。折沿盒口黄地饰牡丹花叶,盒内施浅蓝釉。器表黄地,球钮之莲瓣座包围一朵牡丹花,外围绘不同的转枝花卉,两两相同共六色六类,盖边缘白地饰蓝 色云纹,盒身的装饰与盖面相同,圈足黄地饰云纹。底白地书蓝色「康熙御制」双方框双行楷书款。此件文物曾于公元1998年参加巴黎「帝国的回忆」展。清_康熙_画珐琅花卉五楞式盒
高3.5公分,径5.4公分。铜胎,盖与器身同形对合成五楞式扁盒,器内施浅蓝釉,器表白地,每楞内绘不同色之番莲一朵,盖中心凸起,四周包围一 朵牡丹花。器身纹饰与盖相同,器底中间由云纹围成梅花形框,框中心饰图案式的五瓣花,花的周围书蓝色「康熙年御制」楷书款。此类小盒通常作为印泥盒。盖与 器身同形,对合成五楞式扁盒,这类小盒通常作为印泥盒。清_康熙_画珐琅菊花方壶
高9.9公分,口径6.0公分。铜胎,菊瓣式子母盖,盖面以柱头式之钮为花心,錾成一朵浅浮雕式花瓣平展的菊花,壶身四面方而边角圆滑,流与把手 呈方形,镀金圈足亦成菊瓣式。壶内施浅蓝釉,颈浅蓝地,每一菊瓣内画一小菊,壶腹黄地,四面以菊瓣式铜圈围成开光,内绘不同色的盛开菊花一朵,开光外绘折 枝菊花装饰,流与把手饰图案式菊花。底白地书蓝色「乾隆年制」双圆框两行楷书款。清康熙画珐琅莲花盖碗
通高9.5公分,盖径11.4公分。铜胎,双层圆冠式盖,镀金球钮,碗腹錾成浅浮雕式三重瓣的莲花。器内施浅蓝釉,盖面自中央向外绘莲心、三层莲 瓣及莲叶。碗口饰一周莲子纹,腹就浮雕的三重莲瓣绘饰花脉,圈足绘成莲柄。底白地书红色「康熙御制」双方框两行楷书款。此件文物曾于公元1935年参加英 国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清_康熙_画珐琅莲花式碟
高1.8公分,径10.4公分。铜胎,七片莲瓣围成撇口的小浅碟,碟壁錾成十四楞,圈足也成七片莲花式。碟壁面黄地,绘各色番莲七对,背面饰图案 式双钩的卷草纹七组。盘心为浅蓝地,中央绘牡丹周围绘各种花卉。底白地书蓝色「康熙御制」双圆框双行隶书款。七片莲瓣围成撇口的小浅碟,碟壁錾成十四楞, 是一非常精美而实用的小碟,也是非常雅致的案头摆饰。清_康熙_画珐琅梅花鼻烟壶
高7.6公分,铜胎,削肩扁腹鼻烟壶。壶内露胎,錾花铜盖下木塞附骨匙。器表白地,颈绘朵花,肩绘花蝶,壶腹前后开光处饰日本风格的黑漆地绘金色 梅花,瓶侧绘红白梅花。椭圆形圈足底封实,白地书红褐「康熙御制」无框双行隶书款。该器乃接合珐琅与漆器工艺之稀有精美文物。此件文物曾于公元1996年 赴美参加中华瑰宝巡回展。鼻烟壶为装烟草的小器皿,盖下所附的骨匙,就是用来舀取烟草。清_康熙_画珐琅梅花水盛
高2.6公分 口径4.7公分。铜胎,镀金圆口,形似无颈垂腹胆瓶。器内施浅蓝釉,器外白地绘红白老干梅花,器底微内凹,书蓝色「康熙御制」无框双行楷书款。清_康熙_画珐琅牡丹方壶
高9.0公分,肩7.0×8.9公分,铜胎,壶盖、流及把手均成方形,四个倒梯形焊合成壶身。器内施浅蓝釉,器表黄地,长方盖钮画成牡丹花心,盖 面錾成凸起的牡丹花瓣,涂施粉红釉。肩饰转枝牡丹,壶腹四面画各色折枝牡丹两朵。底成瓦状内凹,白地书红色「乾隆年制」双方框双行楷书款。清_康熙_画珐琅牡丹唾盂
高7.6公分,口径5.7公分。铜胎,侈口、削肩,垂腹大圈足瓶。器内施浅蓝釉,外表黄地,颈绘图案花叶,瓶腹绘牡丹花叶三朵。底白地书蓝色「康熙御制」双方框双行楷书款。清_康熙_画珐琅山水花卉杯、盘
高3.1公分,长10.5公分 宽8.0公分。盘:铜胎,六瓣式折沿,斜壁平底,中央杯座周凸内凹。盘面白地,盘沿满饰转枝花叶,壁绘装饰花六组,盘心绘折枝莲、牡丹、桃及菊花等。杯座 周围绘五蝠,内凹处饰蓝色卍寿团纹。盘外壁施浅紫釉,中央凹处书黑色「康熙御制」无框双行楷书款。清_康熙_画珐琅寿同山岳、福共海天观音尊一对
高13-2-13.3公分,口径3.9公分。铜胎,侈口,削肩,梨腹,外撇圈足瓶。器内施浅蓝釉,口沿与圈足绘卷草纹,颈部浅蓝地绘四朵图案花 卉,肩饰四片如意云头,并垂挂书有「寿」「同」「山」「岳」,和「福」「共」「海」「天」之璎珞至腹部,腹部黄地绘桃、佛手(香橼)、石榴、荔枝,和莲、 无花果、葡萄、瓜;腹下方饰莲花四朵。底白地书红色「康熙御制」蓝双方框双行楷书款。此组文物曾于公元1961年赴美参加中华文物巡回展。清_康熙_画珐琅四季花卉瓶
高13.7公分,口径4.1公分。铜胎,侈口,削肩,梨腹瓶。器内施湖蓝釉,外表黄地,口沿下垂叶片装饰,颈腹部绘杏、荷、牡丹和红、白梅花,腹下方饰两层莲瓣,圈足垂饰莲瓣纹。底白地书蓝色「康熙御制」双方框双行隶书款。清_康熙_画珐琅岁朝图瓶
高10.0公分,口径2.3公分。铜胎,略侈口,长颈,削肩,敛腹瓶。器内施湖蓝釉,外表白地绘茶、腊梅、水仙、南天竺和灵芝等。圈足内白地书深 褐色「康熙御制」双方框双行隶书款。面釉发色不佳,光泽度低,应系早期的作品。此件文物曾于公元1935年参加英国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清_康熙_画珐琅玉堂富贵瓶
高13.4公分,口径4.2公分。瓶颈下垂的蕉叶纹,衬托出瓶身柔美的曲线,瓶腹则以没骨花卉的技法绘饰牡丹、辛夷(与玉兰花同科),娇艳欲滴、 妩媚动人,而大片蓝色的湖石在白地间显得分外抢眼。小瓶绘饰玉兰花及象征富贵的牡丹,故名玉堂富贵;非常雅致的案头摆饰。铜胎,侈口,削肩,梨腹瓶。器内 施浅蓝釉,外表口沿下黄地饰茶花和莲花图案,颈垂蕉叶纹,瓶腹白地绘没骨牡丹、辛夷(与玉兰花同科)、及湖石等,圈足墨绘转枝花,底白地书蓝色「康熙御 制」双方框双行隶书款。清_康熙_画珐琅紫地花卉碗
高4.0公分,口径12.4公分。铜胎,侈口垂腹碗。碗内仅施白色底釉,看见釉在胎面呈现冰裂的外观。器表紫红地绘转枝花卉,黄绿色圈足饰一圈连珠纹。底白地书蓝色「康熙御制」双方框(外框由于底釉不均匀而成似由圆珠断断续续地连接成)双行楷书款。清_康熙_内填珐琅番莲纹碗
高4.8公分,口径11.8公分。K金胎,略侈口,丰腹,矮圈足。碗内露胎,器表镌细弦纹为锦,錾图案式的番莲花叶装饰,圈足则装饰橄榄形图案, 填烧红绿等色透明釉,透明釉下的弦纹清晰可见,不仅美观,并使釉药更易于固附在胎面。器底白地书深蓝色「康熙御制」双方框双行楷书款。碗内模压A及戳记 等。清 康熙 掐丝珐琅冰梅纹双环炉、烛台一对、瓶一对 1组5件
高7.6-24公分。双环炉-铜胎,直口镀金边,短颈,削肩,扁垂腹,矮圈足,双肩附镀金龙首环耳,器形是仿商周青铜器中盛食物的器皿簋的形制。器内露胎,另有铜质内胆套挂在口沿。清乾隆内填珐琅拐子龙纹瓶
高22.5公分,腹径10.6公分。铜胎,侈口,丰肩,敛腹,外撇圈足,全器呈六楞式。器内施浅蓝釉,器表填宝蓝釉,露出錾饰的镀金拐子龙、图案式团花及云纹等,底白地书红色「乾隆年制」双方框双行楷书款。附木座。清 镀金内填珐琅累丝盒
高9.0公分,长17.7公分。银胎,盖分三层,上层圆形,次层长八方形,下层与盒身相同呈十二楞扁椭圆形。盒内镀金,盒外包卷须及方格式累丝 网,网上的花叶、寿字和蝙蝠(其中四只系附在器面)填烧深、浅蓝,黄和紫色釉,器底镀金。此类填烧珐琅釉的技法俗称为点蓝或烧蓝。用点蓝技法制作累丝首饰 的时间,一直延续到民国,此盒应属十八世纪后期到十九世纪制作的文物。清内填珐琅兽面纹方觚
高43.7公分,口径18.1公分。K银胎,喇叭口而口沿竖立,丰肩,敛腹,底足外撇而底缘直立,觚的四角装饰矩形棱脊,棱脊的矩面饰不同的纹 饰,类似简化的百寿文字,是一件制作非常精致的仿古青铜方觚。器内露胎,器表錾刻内含类似柿蒂纹之方格为锦地,口沿与足沿錾拐子龙,喇叭口四面錾刻兽面纹 和图案化的蝉纹,肩饰蕉叶纹,腹部为兽面纹,足饰变形凤鸟和蝉纹、夔龙等纹饰,填烧蓝、绿、白、褐等色釉,属十八世纪中后期的文物。清内填珐琅贴金炉、瓶、盒
炉高14.8公分,最大腹径15.1公分,瓶高12.6公分 腹径7.2公分。炉:银胎,狮钮,四开光式镂空盖,短颈,柿形腹,狮耳,三足鼎立。炉口挂一镀金内胆,炉腹及底部分别錾成龟甲及漩涡纹为锦,装饰连 「T」、蕉叶等纹饰,填烧蓝、粉红、绿色透明珐琅釉,并于蓝釉处贴金箔花叶等,最后器表再施无色透明釉。清掐丝珐琅赤壁图扁壶
高46.0公分,宽38.0公分。铜胎,筒颈,削肩,双耳,椭圆形卧足,腹扁圆。颈饰凤首与拐子纹,壶侧饰拐子龙纹,扁腹前后壶面纹饰相同,周围 回纹及云纹,左上方崖壁有古木外伸,右上方天空以卍字不断纹为锦,悬有明月一轮,下方江面荡漾一片小舟,内有苏轼、佛印、书僮、二舟子及烹茶壶具等,描述 文人雅士月夜游赤壁图。具十八世纪中后期扬州、杭州一带制作的文物风格。清掐丝珐琅春耕图扁壶
高46.8公分,腹宽36公分。铜胎,筒颈,削肩,双耳,椭圆形卧足,腹扁圆。颈饰凤首与拐子纹,壶侧饰拐子龙纹,扁腹前后纹饰相同,壶面周围回纹及云纹,中央以卍字不断纹为锦,描饰山野田间春耕及牧牛图,是十八世纪中后期文物。
清乾隆掐丝珐琅丹凤朝阳八方瓶
高53.5公分,宽22.0公分。铜胎,器身由四方及边角的各四个面焊合成八面体,全器分三 部份,上下部份同形,口与底外侈,中间部份成方筒状。 器腹四面装饰各种姿态的丹凤朝阳,搭配梧桐、水仙、竹;桃树、灵芝;竹丛、菊;辛夷、牡丹;及祥云、福海和七珍等。四角则饰凤首龙身纹。口沿下和底足上方 饰一圈如意云头纹,及凤首、拐子龙、佛教八宝等吉祥纹饰。器形高大沉重、掐丝工整精致、以及装饰风格具扬州、杭州掐丝珐琅之特色,系属十八世纪中后期的文 物。
清掐丝珐琅对狮
高42公分,长52公分。铜胎,狮耳、尾、幼狮和绣球另铸套缚接合,全器除狮背与尾巴黄地 外,馀均蓝地以掐丝表现兽毛,颈饰三铃铛的镀金环,雄狮 左足踩红地掐丝绣球,通常立在官府衙门甚至大户豪宅门口的右侧,母狮右足踩幼狮,置于大门左侧,公母二狮隔互相对望。公母二狮即代表太师少师,太师少师位 居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之首席,寓意位居高官。
清康熙掐丝珐琅番莲纹盒
高7.4公分,口径10.8公分。铜胎,直壁,器侧镶衔环铺首的三足盖盒。蓝绿色地,盖顶圈 钮内掐丝填蓝团寿,器表饰转枝番莲纹。枝上的卷须采双 钩掐丝表现,与明-清 掐丝珐琅笔架、明-清 掐丝珐琅花鸟钫相同,开乾隆朝几乎完全以双钩掐丝表现茎与卷须之先河,上层一圈的番莲花瓣中分,与瓷器上的双犄牡丹纹饰相似;绿中泛蓝的釉色也是清初珐琅 的特色之一。镀金平底阴刻「大清康熙年制」无框三行楷书款。盖与盒身锈合无法启开。
清掐丝珐琅方胜式盒
高8.0公分,最宽26.0公分。铜胎,两菱形而一角叠合成方胜,高壁盖,套盖住浅壁的盒子 上,底部六角处各铸一矮足。器表浅蓝地卍字不断锦,盖 面饰牡丹、菊和罂粟花,盖壁饰芍药、碧桃、秋葵及茶、梅、兰花等,底饰冰梅纹,盒内裱浅蓝色绫。就纹饰风格和釉色,应属十八世纪后期的文物。
清掐丝珐琅夔龙纹镜
厚2.0公分,镜径13.1公分。铜胎,菊瓣式镜沿,面镶玻璃镜,镜背蓝地饰夔龙和宝相花等,中央突起圆钮,装饰太极图。附紫檀镜架。系十八世纪后期的文物。
清掐丝珐琅莲塘纹罐
高28.5公分,腹径22.0公分。铜胎,唇口,短颈,丰肩,敛腹,底略内凹。颈肩宝蓝地垂珠串璎珞,腹饰荷塘纹,包括荷花、水蜡烛、鹭鸶、鸳鸯及水纹等。就纹饰风格和釉色,应属十八世纪后期的文物。
清掐丝珐琅兽面纹提梁卣
高31.9公分,宽29.9公分。铜胎,仿古青铜酒器提梁卣。盖、盖钮、垂腹、和圈足均呈椭 圆形,盖与腹的前后左右饰棱脊。器内露胎,另置银胎可 以提出。器表黄地饰回纹锦,装饰兽面纹为主题,钮饰菊瓣及蕉叶,口饰夔龙间兽面,圈足饰夔龙纹,提梁饰变形双龙戏珠,底施蓝釉。该器内置银胎,可知做陈设 器外,还有实用的功能。系十八世纪后期的文物。
清掐丝珐琅水盛一对
高5.6公分,腹径6.9公分。铜胎,苹果形罐,器内露胎,器表浅蓝地,口周围饰如意云头 纹,腹饰牡丹(另一为梅花)及诗句:牡丹虽富贵,可惜独 趋前,一旦冰霜至,花开不似先。 (另一为:寒梅多傲骨,不学牡丹红,似彼纯臣节,花开独在冬。),以云纹锦填白,部份云纹成横长纵短的蜗牛形,系十九世纪中期前后的文物。各附盛水之勺 一。
清乾隆掐丝珐琅天鸡尊
高25.8公分,宽9.0公分。铜胎,仿古铜器天鸡尊形制,凤首与背部「T」形棱脊镀金,馀 施浅绿及蓝地满饰各式羽纹,腹饰兽面纹,喇叭式口饰缠 枝花及拐子龙等纹饰,双足蹲在车轴上,以内卷的尾羽和镂制的车轮为座,器形庄重,釉色鲜明艳丽,是上好的陈设器。根据粉红、紫红等釉色,应属十八世纪晚期 的文物。
清掐丝珐琅唾盂
高9.8公分,口径15.2公分。铜胎,十二瓣折沿,镀金桃钮半球形盖,鼓式腹,平底,器内有镀金内胎及一漏斗式胎盖。器表蓝地,盖饰缠枝花及蝙蝠四,口沿饰朵花及蝙蝠八,腹饰缠枝花,口沿下方及底镀金脱落。就釉色及宽粗的双钩掐丝方式,应属十八世纪后期产自广州的文物。
清 掐丝珐琅围棋、象棋盒
高2.5公分,长17.5公分 宽8.9公分。铜胎,长方形屉式盒,盒底有一椭圆形孔,方便将内屉顶出(象棋盒为盖盒),盒内置一绸裱之围棋盘(象棋盘)。盒外蓝地,装饰成棋盘式方格, 每一格内饰一卍纹,四边掐丝卷须,底光素镀金,贴黄签:秀字五百二十号。属十八世纪后期文物。
清掐丝珐琅狮戏图碗
高8.0公分,口径17.3公分。铜胎,侈口,丰腹,外撇圈足。全器除内外碗口饰一圈白地五 彩转枝花叶外,均为浅蓝地,内壁为云纹锦中饰三对狮戏 球纹,碗底周围装饰一圈莲瓣,碗心饰一天马飞奔于水波和五彩云纹之间;外壁饰两圈转枝番莲纹、一圈莲瓣纹,圈足以枝叶与变形云纹装饰,碗底镀金。从掐丝末 端卷曲的处理、原本紧包花心的花瓣下翻、花心上下出现云头纹的装饰、叶片简化成规则形、黄褐的色釉透明且具玻璃光泽等,同时锦地则由不规则的行云式与后期 的如意云头纹形状共同组成,这些特色都显示它制作的年代,是在十六世前期。此件文物曾于公元1996年赴美参加中华瑰宝巡回展。
清乾隆掐丝珐琅璎珞梅瓶
高37.2公分,足径12.2公分。铜胎,小口,短颈,丰肩,敛腹,圈足外撇。器内露胎,颈 饰蕉叶,肩装饰一圈如意云头纹,及含朵花之龟甲锦间开 光,内饰番莲花;肩下垂含卍字不断纹锦之云肩六,璎珞垂挂在饰龟甲纹和卍字纹锦地的瓶腹,腹下方饰如意云头纹、含朵花之龟甲锦和莲瓣一圈,镀金圈足。根据 釉色及纹饰,应属十八世纪晚期之文物。
清_掐丝珐琅烛台一对
以仿生方法做展翅海燕,双爪立于圆盘内凸起龟背上,头出烛阡。燕的羽毛均用白釉表现,盘内侧填彩釉花纹,烛台是宫殿常用的照明器,亦作供品。此对台烛,做工小巧精致,形象生动,显然不是供品,而是书桌上用的照明具。它的设计巧妙,取得了实用与赏双重效果。
清乾隆画珐琅包袱纹盖罐
高12.6公分,口径3.7公分。铜胎,圆冠式盖镀金球钮,短颈,斜肩,扁椭圆式敛腹。器内 施浅蓝釉,盖表黄地绘云头纹及朵花。颈蓝地绘灵芝纹一 圈,肩绘朵花,腹饰缠枝花卉,近肩处四开光,内画番莲纹。红面蓝边的包袱半掩着器腹,红色部份绘内含菊花的龟甲锦间装饰对蝶、蝙蝠、桃实等,蓝色部份绘卷 草纹锦;包袱背面浅绿色绘宝相花。椭圆形底周围浅绿色画一圈转枝菊花,中间为蓝色双圆圈交叠,圈内白地书红色「乾隆年制」两行楷书款。此件文物形制大小与 纹饰完全仿雍正款画珐琅包袱纹盖罐,烧制技术较原件进步,釉色洁净亮丽,然黑釉不及雍正时期之漆黑亮丽,部份缐条也不及雍正款者流畅生动,应该是为了模仿 而受拘束之故。
清乾隆画珐琅缠枝花卉盖碗及托
碗高14.0公分,口径14.4公分。碗:铜胎,斗笠形盖,莲瓣座镶浮雕番莲纹的桃形钮,侈口,垂腹,圈足碗。器内施湖蓝釉,器外黄地绘缠枝番莲纹,圈足饰回纹,底白地书蓝色「乾隆年制」双方框双行楷书款。
清乾隆画珐琅仿青花瓷盘
高3.3公分,口径24.5公分。铜胎,斜壁平底盘。全器白地,盘口及盘心周围分别饰一圈如 意云头纹和拐子龙图案,内壁及盘心饰各种四季折枝花卉 (菊、兰、荷、牡丹、海棠、萱草、月季及牵牛花等),盘外壁饰如意云头纹及缠枝番莲各一圈,圈足饰回纹。底白地书蓝色「大清乾隆年制」双框三行楷书款。此 器施用的色釉,系仿瓷器中的青花器皿,风格似广州民间作坊制作之文物。
清乾隆画珐琅风景盖罐
连座高14.5公分,腹径13.8公分。铜胎,圆冠式盖镶莲瓣座之珊瑚钮,直颈,削肩,丰 腹,外撇圈足。器内施浅蓝釉,颈浅蓝地饰四条行龙,其馀 的器表为黄地绘各种西洋式缠枝花为锦,盖、肩、腹各四开光,分别以枣红、蓝和微紫红的色釉渲染传统山水人物装饰,腹下方绘饰穿花凤一对,圈足饰转枝花卉。 底白地书蓝色「乾隆年制」双方框双行宋体字款。铸镌与盖面类同纹饰之镀金座搭配。
清乾隆画珐琅风景人物盖碗
高9.8公分,口径12.1公分。铜胎,覆浅盏式盖、侈口敛腹碗。内施白釉,圈足式盖钮外壁 饰回纹,内白地中央饰一团龙纹,盖面绘如意云头纹、缠 枝花卉锦及回纹;碗绘缠枝花卉锦,三开光处绘人物风景,圈足绘回纹,底白地书红色「大清乾隆年制」长方单框篆书款。根据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 3457号载,凡来自广州落此种格式年款的文物,应系乾隆二十一年以后的文物。
清乾隆画珐琅风景渣斗
高9.8公分,口径10.8公分。铜胎,侈口,斜肩,敛腹。如意云头纹与镂空云纹围成圈足。 器内施浅蓝釉,器表黄地,口内绘三对有翼夔龙(或称摩 羯)及转枝草叶,口外壁饰六对回首夔纹和蕉叶;颈饰八瓣图案花一圈,肩部装饰卷草纹和十二对凤鸟纹;器腹大小开光各三,内画不同的风景;底白地书蓝色「干 隆年制」双方框双行宋体字款。全器以黄色为地,纹饰与色彩富丽,以龙凤为装饰主题,为皇室御用之器。
清乾隆画珐琅福寿瓶
高13.4公分,口径4.7公分。铜胎,口微侈,斜肩,梨腹。器内浅蓝釉,器表白地,口沿下绘回纹、蕉叶纹各一圈,肩饰如意云头纹,腹绘竹枝灵芝蝙蝠,下方装饰一圈莲瓣纹;外撇之圈足饰回纹,底浅蓝地书红色「乾隆年制」双方框双行篆书款。
清乾隆画珐琅瓜楞式壶
高8.7公分,腹宽10.5公分。铜胎,八楞式的壶盖、腹及圈足,流自龙口伸出,把手上下饰 龙首。内施浅蓝釉,球钮座的周围饰图案花,盖面黄地渲 染赭色花卉及山水。壶口下方及圈足上方饰回纹一圈,肩垂内含人字铠甲锦之如意云头纹,腹部分别绘梅、荷、牡丹、蜀葵等四季花卉及不同的山水。底白地由赭色 的夔龙蟠成圆框,内书蓝色「乾隆年制」双行楷书款。
清乾隆画珐琅瓜楞式手炉
高10.3公分,长16.1公分,宽13.8公分。铜胎,椭圆形六楞式提梁手炉,炉内施白釉 附悬铜胆。镂空四瓣花与卍纹的铜炉盖,炉身表面黄地饰 缠枝花锦,每一楞上的开光内绘文人于庭院山林间对谈、看书、写字等情景。圈足下方有突出的云纹式小足六,绘饰蔓草纹,底白地书红色「大清乾隆年制」长方框 三行篆书款。根据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3457号载,凡来自广州落此种格式年款的文物,应系乾隆二十一年以后的文物。
清乾隆画珐琅荷叶式盒
高6.2公分,口径12.4×14.1公分。铜胎,器形呈不规则的荷叶形式,盖錾成浅浮雕式 一把莲的纹饰,莲柄跨越盒身至圈足。器内涂浅蓝釉,器 表施浅绿釉为地,以深绿缐条绘出若隐若现的粗细叶脉为锦,绘粉红莲花、蕾苞及翠绿叶、柄和莲蓬等,矮圈足饰装饰图案。底白地中央书红色「乾隆年制」双方框 双行楷书款。
清乾隆画珐琅壶式盖罐
高17.2公分,口径8.3X4.2公分。铜胎,仿战国青铜壶的形制制成,桃钮之二阶式盖, 肩附铜摩羯耳。器内施浅蓝釉,器表白地,以纵横蓝缐划 分成许多格子,格内黑色雷纹锦间饰各种姿态之貂。底白地书红色「乾隆年制」双方框双行楷书款。雷纹锦地的缐条细密而工整,是画掐丝珐琅效果器物中的精品。
清乾隆画珐琅花卉高足盖杯
高27.4公分,口径12.8公分。铜胎,四阶式盖凤梨形盖钮,敛腹,夔龙双耳,三阶式座的 高足盖杯。杯内施浅蓝釉,器表盖顶錾装饰花叶,填烧松 石蓝和宝蓝色釉,其馀三阶粉红地绘西洋式装饰花卉。杯口与腹下方錾西洋式装饰纹样并填烧宝蓝釉;高足上下錾莲瓣纹填烧宝蓝色釉,其馀均在粉红地上绘西洋式 装饰花卉。足底露胎,阴刻「乾隆年制」无框楷书款。此器应是广州民间作坊仿西洋高足杯的形制制成。
清乾隆画珐琅花卉渣斗
高8.2公分,口径8.8公分。铜胎,侈口渣斗,或称为唾盂。器内施浅蓝釉,器表黄地绘红色 芍药和紫色番莲花,然后施一层透明釉,最后用金彩于透 明釉上无纹饰的部份画弦纹为锦地,并以金彩钩勒花瓣和叶片的轮廓及叶脉,试图绘成有内填珐琅外观的效果。底白地书红色「乾隆年制」双方框双行楷书款。
清乾隆画珐琅花鸟盖罐
高12.5公分,腹径12.1公分。铜胎,圆冠式盖镶莲瓣座之球钮,侈口,削肩,扁腹。器内 施浅蓝釉,器表黄地,盖绘如意云头纹和转枝花叶;颈绘 装饰图案,肩部錾刻莲瓣装饰,器腹以卷草纹为锦,四开光内绘各种花鸟,并于两开光间装饰十字架形的图案,充份流露出中西合璧式的装饰风格。底白地书蓝色 「乾隆年制」双方框双行宋体字款。
清乾隆画珐琅花鸟双耳瓶
高15.1公分,腹径10.2公分。铜胎,略侈口,长颈附变形夔龙耳,斜肩,扁球腹小瓶。瓶 内施浅蓝色釉,口下錾浅浮雕式莲瓣,颈中部錾花叶、上 下绘装饰图案和花卉;肩錾饰花草及如意云头纹;腹部錾成四楞式,四开光内施白珐琅釉为地,绘各种花鸟,圈足画莲瓣纹。底白地书蓝色「乾隆年制」双方框双行 宋体字款。
清乾隆画珐琅花熏
高14.9公分,口径22.5公分。铜胎,錾焊卷叶、番莲花、团卍寿、蝙蝠等成镂空覆钵式罩 盖,莲瓣座镶珊瑚珠为钮,盖内施浅蓝釉,外填烧五彩珐 琅釉。器身侈口,丰腹,圈足。器内施浅蓝地,壁绘深蓝色转枝花叶,底墨绘山水人物;器外口沿饰回纹,碗壁饰万花锦,以曲缐绕成双钱纹及开光各六,开光内白 地绘花蝶(牡丹与对蝶;红白梅花松树与对蝶;菊花与对蝶)和渲染山水人物各三,圈足上绘夔纹,圆底周围饰一圈转枝花草,当中湖蓝地绘桃实、水仙、牡丹、 竹、灵芝等,花果间书蓝色「乾隆年制」宋体字款上下右左排列。附木座。
清乾隆画珐琅雷纹兽耳衔环盖罐是铜胎,桃钮之二阶圆冠式盖,罐腹上削下敛中部尖凸成陀螺式,兽首环耳,高圈足。器内施灰蓝釉,器表墨绿地描金雷纹为锦,绘兽面及犊牛等纹饰,有掐丝珐琅的效果。底墨绿地描金"乾隆年制"双方框双行楷书款.画珐琅雷纹兽耳衔环盖罐(图案放大图)墨绿色地描绘金色雷纹为锦,再装饰兽面、犊牛等纹饰。金线粗细一致,做工精致,很有掐丝珐琅的质感。传统的画珐琅多以黄色或白色为地,此罐却以绿釉与金釉搭配,显现高贵尊荣的特殊品味。加上器形典雅别致,是一件实用与装饰兼具的珍藏文物
清乾隆画珐琅莲瓣式蝶虫盖罐
高26.1公分,腹宽15.0公分。铜胎,球纽展檐斗笠式盖,盖沿由大小云纹各四围成,盖面 錾成四片莲瓣式凸起。罐口呈八瓣花式,八楞式颈,器腹 由凸起的大小莲瓣各四包围成,底呈四瓣海棠式内凹。全器除颈和肩部为浅蓝地绘花果纹外,馀以粉红及黄绿色晕染莲瓣,并于其上绘蝶、蜻蜓、蜗牛、蜂、甲虫、 蟋蟀、蚱蜢、蝗虫等。底白地书红色「乾隆年制」双方框双行楷书款。附木座。
清康熙画珐琅牡丹方壶
高9.0公分,肩7.0×8.9公分。铜胎,壶盖、流及把手均成方形,四个倒梯形焊合成壶 身。器内施浅蓝釉,器表黄地,长方盖钮画成牡丹花心,盖 面錾成凸起的牡丹花瓣,涂施粉红釉。肩饰转枝牡丹,壶腹四面画各色折枝牡丹两朵。底成瓦状内凹,白地书红色「乾隆年制」双方框双行楷书款。
清乾隆画珐琅皮球花觚
高31.0公分,口径18.4公分。铜胎,仿青铜酒器觚的形制,明清时期常将其当花瓶使用。 喇叭口,鼓腹处饰四棱脊器内施浅蓝釉,器表白地绘蕉叶 及皮球花装饰。底白地书蓝色「乾隆年制」双圆框双行楷书款。皮球花的纹饰在康熙朝的瓷器上常见,偶而也出现在小型的画珐琅的小盒上,到乾隆朝,则常出现在 各种器型上。
清乾隆画珐琅皮球花提梁卣
高20.0公分,腹径13.6公分。铜胎,半圆形盖上附三镀金环钮,其一钮上有链子与提梁相连,高提梁两端分别成凤首和如意云头式钉附在肩部。器内施浅蓝釉,外表白地绘饰五彩皮球花。器底白地书蓝色「乾隆年制」双圆框双行楷书款。
清乾隆画珐琅双连盖罐
高31.0公分,腹宽18.5公分。铜胎,器形略成双鲤鱼形,仰覆莲瓣座镶红料钮二。器内施 浅蓝釉,器表黄地,除了口沿及圈足上方绘如意云头纹、 颈饰蕉叶外,馀均饰各种变形的番莲、菊、茶花、牵牛花、桃花、莲花、牡丹等缠枝花卉。底白地书蓝色「乾隆年制」双方框双行宋体字款。此类器形的文物,其名 称除了为「双连」外,常常也称之为「合欢」,例如合欢罐、合欢盒等名字。
清乾隆画珐琅团花盖罐
高38.3公分,腹宽23.5公分。铜胎,桃钮冠形盖,侈口,削肩,橄榄形罐腹。内施湖蓝釉,器外白地绘各种图案式团花为主纹,馀以各种云头纹、夔龙纹装饰口、肩及圈足。底白地蓝书「大清乾隆年制」双长方框三行楷书款。这种装饰繁密西洋式花卉纹饰的文物,应是广州制品。
清乾隆画珐琅西洋母子图罐
高6.8公分,口径5.2公分。铜胎,鼓形腹下附如意云头式足三,狮铺首衔环耳。器内施浅蓝釉,器表上下各画一圈两两竖立相对的云纹为装饰,鼓腹饰百花锦,前后开光内画西洋母子图和风景,底白地书蓝色「乾隆年制」双方框双行宋体字款。
清乾隆画珐琅西洋母子图提梁壶
高9.9公分,足径5.2公分。铜胎,圆冠式盖镶莲瓣座之球钮,短颈,肩内凹,敛腹。器内施 浅蓝釉,器表除壶流及颈饰转枝青花外,馀均黄地,盖绘 转枝花叶,肩以云纹、卷草及花朵各一圈为装饰,壶腹前后开光内画西洋母子和风景,侧面一小开光内画风景,镀金圈足上方饰转枝花草和连珠纹。镀金提梁当中穿 饰长珐琅珠,两端以仰覆莲瓣及莲蓬镶附在肩部。底浅蓝地书深蓝「乾隆年制」双方框双行宋体字款。
清乾隆画珐琅西洋人物碟
高1.9公分,口径13.2公分。铜胎,折沿斜壁圆底碟。盘沿黑地画金色卷草纹,壁饰两周装饰图案,盘心绘西洋景致及人物,盘外壁于紫红、黑及粉红地上各绘一圈卷草纹,碟底黑地,于繁复的装饰图案中央白地书蓝色「乾隆年制」圆框上下右左排列楷书款。
清乾隆画珐琅西洋人物观音瓶
高21.1公分,腹径9.9公分。铜胎,侈口,缩腰颈,丰肩,敛腹,外撇圈足,颈镶龙耳。瓶 内施湖蓝釉,器表黄地,口沿下和肩部饰一周白地画蓝卷 草纹;其馀则以缠枝花为锦,颈的前后开光处分别画柳、杏、双燕,与朱梅、竹、白头翁一对;腹部两开光内绘西洋人物,腹下方饰一圈图案式花瓣,圈足饰回纹。 底白地书蓝色「乾隆年制」双方框双行宋体字款。此件文物曾于公元1961年赴美参加中华文物巡回展、1996年赴美参加中华瑰宝巡回展。
清乾隆画珐琅西洋人物瓶
清乾隆画珐琅西洋人物瓶
高36.4公分,腹径21.0公分。铜胎,侈口,长颈,球腹,高圈足瓶。瓶内施浅蓝釉,外表 为枣红色地饰缠枝花果为锦,颈、腹及圈足的前后开光, 绘饰西洋人物、港口、船只、城堡、教堂等景致。器底白地书蓝色「大清乾隆年制」长方框楷书款。此器应是广州民窑烧之器皿。此件文物曾于公元1998年参加 巴黎「帝国的回忆」展。
清乾隆内填珐琅番莲纹瓶
高13.1公分,腹径8.8公分。铜胎,侈口,球腹,圈足外撇,颈、肩和腹分别錾刻浮雕式蕉 叶、如意云头和番莲纹。器内施浅蓝釉,口沿下方绘花叶 纹,器腹番莲纹间填粘蓝色涂料(似未经窑烧),四开光中绘不同的西洋建筑及母子图,圈足装饰填烧蓝釉的莲瓣,底白地书蓝色「乾隆年制」双方框双行宋体款。 该器结合内填珐琅及画珐琅的技法制成。
清乾隆内填珐琅番莲纹提篮
高11.8公分,口径13.4×14.6公分。K金胎,椭圆形八瓣瓜楞式腹及圈足。器内露 胎,器表镌细弦纹为锦地,器腹刻转枝番莲花叶及莲花,提 把饰卷草纹,圈足装饰橄榄形图案,填烧黄、绿、紫、蓝、红等色透明釉,细密的弦纹在透明釉下清晰可见,既美观又可使釉药更易固附在胎面。篮底白地书蓝色 「乾隆年制」双方框双行楷书款。
清康熙内填珐琅番莲纹碗
高4.8公分,口径11.8公分。K金胎,略侈口,丰腹,矮圈足。碗内露胎,器表镌细弦纹为 锦,錾图案式的番莲花叶装饰,圈足则装饰橄榄形图案, 填烧红绿等色透明釉,透明釉下的弦纹清晰可见,不仅美观,并使釉药更易于固附在胎面。器底白地书深蓝色「康熙御制」双方框双行楷书款。碗内模压A及戳记 等。
清乾隆内填珐琅番莲纹五供一组
觚高22.5公分,口径12.2公分。烛台高26.7公分 足径9.6公分。觚高22.5公分,口径12.2公分。
觚:K金胎,器形仿古铜酒器觚的形制。器表錾刻细密的弦纹,在黄色透明釉下清晰可见,既美观又可使釉药更易于固附在胎面,图案式的红色番莲朵花及绿色的蕉叶纹饰,在黄色锦地中显得格外艳丽,器底白地书蓝色「乾隆年制」双方框双行宋体字款。
烛台:K金胎,钉状烛阡下有承接熔化下滴烛油的盘,烛状柱再接承盘及台座。装饰方式和年款均与觚同。
盒:铜胎,扁圆盒,盒内施浅蓝釉,盖面周围绘含八瓣花的龟甲纹为锦,中间开光内画传统山水人物;口沿饰与盖面相同的锦地,下方绘蔷薇牡丹和兰花等纹饰,底白地书蓝色「乾隆年制」双方框双行楷书字款。
清乾隆内填珐琅拐子龙纹瓶是铜胎,侈口,丰肩,敛腹,外撇圈足,全器呈六楞式。器内施浅蓝釉,器表填宝蓝釉,露出錾饰的镀金拐子龙、图案式团花及云纹等,底白地书红色"乾隆年制"双方框双行楷书款。附木座。
清乾隆内填珐琅海棠式盒
高8.3公分,口径30×25.7公分。铜胎,海棠式盖盒,器内浅蓝釉,外壁錾浅浮雕式西洋卷叶缠枝花卉,间隙中填珐琅釉,盖顶开光处画西洋人物、港口、船舶。海棠式圈足内白地书蓝色「乾隆年制」双方框双行宋体字款。
清乾隆内填珐琅嵌宝高足盖碗
全器高28.1公分,碗高14.0公分。K金胎,全器由盖、碗及座三部份组成。盖与碗是由两 层壁接合成,内层表面满錾重叠短蕉叶纹,再填烧翠绿透 明珐琅釉,叶片脉络清晰可见。器表则錾细密的弦纹锦地及四、五、六瓣花为装饰,填施翠绿透明釉,并镶嵌红、蓝色宝石为花瓣。碗心圆框内错「大清乾隆年制」 三行楷书款。
清乾隆掐丝珐琅奔巴壶
高24.8公分,最宽13.1公分。奔巴壶或称贲巴壶、甘露瓶,俗称藏草壶,为藏传佛教密宗 修行仪式中灌顶器皿,形制似宋代的净瓶。铜胎,器分四 层,上层呈塔式,水自此处顶端倒出,次层呈扁盒状,第三层为球形,侧连扁盒状附盖之漏斗,水由该处装入;最下层为高而外撇的三层式圈足,圈足内自第二层封 实。器表浅蓝地,饰转枝番莲、花草及如意云头、莲瓣等纹饰。底镀金阴刻「乾隆年制」双方框楷书款。黄签:乾隆五十八年二月十四日收蕴真斋撤下;铜掐丝珐琅 贲巴壶一件。木匣刻:利益新造掐丝珐琅奔巴壶。
清乾隆掐丝珐琅扁壶
高45.5公分,腹径35.6公分。铜胎,莲瓣座狮钮盖,侈口立沿,削肩,扁圆腹,肩侧镶角 端双耳,腹镶二镀金降龙,当中插入一圆牌(其一圆插牌系后配),圆牌取下,内饰一朵番莲花,其中一 面中有抽屉,取出抽屉,可见圆牌上方有器底封实,下方有一杯形下凹的空间;外撇的高足两侧有半圆形小孔,供绳索绕过底部后穿经此孔,沿瓶侧通过双耳在上方 系结悬挂。器表浅蓝地布草莓纹为锦\,装饰各种花卉,器底铸去地阳文「乾隆年制」双方框楷书款。
清乾隆掐丝珐琅动物纹豆
高21.5公分,口径16.9公分。铜胎,此器仿战国早期豆的形制。这种器皿到了后期,成了 祭祀中的礼器,或平日做案头的陈设器或实用器皿。全器 浅蓝色地以掐丝卷须纹为锦,间饰各种动物,例如鸟、狗、羊、牛、虎、猴、兔、鹿,象和山鬼、孙悟空等,器内光素镀金,底部铸去地阳文「大清乾隆年制」长方 框三行楷书款。清宫以单纯写实动物纹做装饰的掐丝珐琅器,目前所知仅此一件。
高51.0公分,最宽23.0公分。多穆壶为藏人拌、盛酥油茶的器皿,藏语称为董莫(mdong-mo)或多穆。酥油茶藏语称恰稣玛,是将由茶砖熬成的浓茶中,倒入少量的酥油和盐,有的还加入一些味精和牛奶等佐料,搅拌至水和酥油交融而成,是藏族同胞生活的必需品。
清乾隆掐丝珐琅梵文高足碗
高14.0公分,口径14.2公分。铜胎,侈口,敛腹,高足外撇。杯内镀金,器外浅蓝地饰缠枝番莲、梵文、宝相花、云纹及璎珞等。器底阴刻「乾隆年制」双方框楷书款。此类器形是仿西藏地方铜、银制的酥油灯。原木匣阴刻填蓝:乾隆年制铜胎掐丝珐琅靶碗一对。
清乾隆掐丝珐琅凤耳豆
高10.3公分,腹径8.7公分。金胎,形制装饰与雍正朝掐丝珐琅凤耳豆完全相同。底阴刻「乾隆年制」。此器由于盖与器腹大小不完全衔接,因此器形缐条不如原器优美,并且掐丝也不及雍正朝者工整;不过小圆圈中的白釉几乎完整无缺,可见窑烧的技术较雍正朝进步。
清乾隆掐丝珐琅贯耳扁瓶
高42.8公分,口径13.0×9.9公分。铜胎,筒颈,削肩,双耳,椭圆形卧足,腹扁圆。颈饰凤首与拐子纹,壶侧饰拐子龙纹,扁腹前后纹饰相同,壶面周围回纹及云纹,中央以卍字不断纹为锦,描饰山野田间春耕及牧牛图,是十八世纪中后期文物。
清 乾隆 掐丝珐琅花果轿瓶
高23.3公分,最宽11.3公分。器物形制与清 乾隆 掐丝珐琅夔龙纹轿瓶相同。此瓶白地以蓝色茶花枝叶为锦,瓶腹掐丝「御制」二字,词句则采掐丝双钩填墨的方式「生意四旨具韶光一室融」落「臣于敏中」红地阳 文镀金字、「恭写」镀金地阴文填红字。瓶内插由珊瑚、碧玉与黄色石材制成的花枝。轿瓶靠墙的一面是平的,瓶颈下方有一孔可以悬挂,原称为壁瓶,清档中称为 轿瓶;轿瓶器型出现于明代万历朝,从乾隆皇帝的书房三希堂墙上挂满了轿瓶看来,轿瓶是乾隆雅好的陈设器之一。
清乾隆掐丝珐琅花卉盖罐
高5.4公分,最大径6.9公分。铜胎,略侈口,颈下段渐大,削肩錾一圈镀金转枝花叶,螭耳,鼓腹,外撇圈足。罐内施浅蓝绿透明釉,器表蓝地缠枝花间饰开光,颈、腹各四,以西洋绘画技法分别绘西洋房舍、仕女与母子图,底白地书蓝色「乾隆年制」双方框宋体字款。
清 乾隆 掐丝珐琅花卉轿瓶
高19.7公分,最宽16.0公分。铜胎,前面为直颈球腹云耳瓶,连接浮雕云头纹之座,靠墙 面平,颈下方有一孔可以直接挂在墙面的钉上,故称壁 瓶,清档中称之轿瓶。此型器始见于明万历朝,清代盛行于乾隆时期。此瓶白地蓝色树枝花叶,瓶腹镀金面阴刻填墨隶书乾隆御制诗文,子臣永璇敬书。永璇 (1711-1799),乾隆皇帝第八子,书法赵孟俯。
清 乾隆 掐丝珐琅夔龙碗一屉
碗高3.9公分,口径8.1公分。铜胎,口略侈,垂腹,圈足小碗。碗内镀金,器外浅蓝地饰回 首夔龙四,腹下方饰一圈仰莲瓣。器底阴刻「大清乾隆年 制」双方框楷书款。一式十二个碗装成一屉,屉中每格有榫头锁住。乾隆时期,这些掐丝珐琅餐具,只有在庆典盛宴中,皇帝御桌上才能使用,其它陪桌上则只能用 各种瓷器和银器。夔龙碗一屉是一整套的掐丝珐琅餐具,乾隆时期唯有在庆典盛宴中,皇帝的御桌方能使用,其它陪桌只能使用瓷器和银器。
清乾隆掐丝珐琅夔龙纹轿瓶
高23.3公分,最宽10.5公分。铜胎,前面为侈口丰肩敛腹瓶,连接浮雕式夔龙纹之座,靠 墙面平,颈下方有一孔可以直接挂在墙面的钉上,故称壁 瓶,清档中称之轿瓶。此型器始见于明万历朝,清代盛行于乾隆时期。此瓶绿地以浅绿色夔龙为锦,瓶腹掐丝「御制」二字,词句则采掐丝双钩填黑的方式「随分芳 菲撷触怀长短哦」落「臣于敏中」红地阳文镀金字、「恭写」镀金地阴文填红字。于敏中(1714-1779),乾隆二年中状元,工书法,历官文华殿大学士, 二十五年入懋勤殿奉敕写华严经宝塔,廷谕多出其手。瓶内插由青金石、碧玺与碧玉制成的花枝。
清乾隆掐丝珐琅莲瓣式炉
高6.0公分,腹径13.0公分。铜胎,直口深壁钵式炉,器外铸成浅浮雕式四重莲瓣,器下方 中央钉圆形金属片为底,炉内镀金,外表口沿下饰蓝釉及 掐丝填绿釉的竖弦纹各一圈,莲瓣内掐丝垂番莲花,填饰黄青红三色釉,底浅蓝地饰卷草纹。炉心中央阴刻「乾隆年制」一列楷书款。此器系仿明代一件落大明景泰 年制款的掐丝珐琅莲瓣式炉。
清乾隆掐丝珐琅龙凤提梁壶
高32.3公分,腹径17.5公分。铜胎,覆碗形盖顶饰镂雕蟠龙钮,平肩垂一圈镀金莲瓣,鼓 腹,圈足。器表浅蓝釉布草莓锦\,装饰各色转枝番莲,和腹下方的云纹、菊瓣、小菊花等。龙衔凤首的 流自壶腹伸出,与壶身他侧攀附的龙尾相呼应。提梁浮雕双龙抢珠纹,镀金底阴刻「大清乾隆年制」长方双框三行楷书款。金工非常精致,是全器观赏的焦点。
清 乾隆 掐丝珐琅龙纹文具一组
一组四件,高4.7-15.9公分。暖砚:铜胎,长立方形匣,匣口卡一置砚的平台,放置两方 极薄的端砚,平台下方的空间可放热水或炭火馀灰,可防 在寒冷的冬天墨汁凝固,故称暖砚。器内露胎,器表蓝地,盖及匣四面均饰一正面蟠龙和寿山福海祥云等,匣座镌卷枝莲花,器底铸浅浮雕式双蟠龙拱去地阳文「大 清乾隆年制」长方框三行楷书款。
清乾隆掐丝珐琅十相自在梵文碟
高2.2公分,盘径11.2公分。铜胎,折沿,盘心略凹。盘内外施蓝釉地,折沿面饰梵文,背为五彩祥云,内外盘壁于祥云间分别饰佛教七珍、八宝,盘心卷须锦中央饰由七个梵文和三个符号组合成的「十相自在」吉祥纹饰。底镀金阴刻「乾隆年制」双方框楷书款。
清乾隆掐丝珐琅仕女执壶
通高36.7公分,足径8.6公分。铜胎,莲瓣座珊瑚珠钮之覆碗式盖,盖以环炼与把手相连, 侈口缩腰式颈,上圆下方略呈葫芦形的器腹,长流自器腹 下方的龙首口中伸出,流口饰回纹,流与颈以龙首横梁相连,和颈部另一边的龙首把手相呼应。器表浅蓝地饰缠枝番莲花为锦,于凸起的镶座上缚粘松石、珊瑚为装 饰(嵌件部份脱落),盖四开光内绘不同的仕女图,颈部开光内绘各种山水风景,器腹上截四开光内绘不同的仕女图,下截开光内前后绘庭院课子图,左右为庭院花 蝶及山水房舍。平底阴刻「大清乾隆年制」双方框宋体字款。
清乾隆掐丝珐琅兽面纹方鼎
高33.8公分,长21.2公分。铜胎,莲瓣座镂雕龙纹球形盖钮,拱门式立耳,夔龙式四足。 器内露胎,器表浅蓝地,盖饰各种夔龙纹,四角镶棱脊; 立耳和口沿下饰回纹,腹面中央及四角镶棱脊,上层饰夔龙,下层饰兽面纹,足饰龙纹。鼎底装饰缠枝宝相花,中央掐丝填烧蓝色「大清乾隆年制」长方框三行楷书 款。此器与收罗在《宣和重修博古图》中周文王鼎之形制纹饰几乎完全相同,大小也很相近,唯多设一鼎盖。此类器皿到了后期,成了祭祀中的礼器,或平日做案头 的陈设器。
清乾隆掐丝珐琅兽面纹方觚
高55.0公分,口径29.2公分。铜胎,喇叭口,腰方鼓形,方形的底部外撇,四面及四角镶镂空夔龙纹棱脊八,器形是仿商代晚期青铜饮酒器方觚的形制。这种器皿到了后期,成了祭祀中的礼器,或平日做案头的陈设器和花瓶。
连座:高26.5公分,口径10.5公分 ,清乾隆掐丝珐琅兽面纹甗是铜胎,器形摹仿西周青铜蒸食器甗之形制。上层置食物称甑,下层装水处称鬲,中腰置竹制成的蒸筛供蒸汽通过蒸食物者称箅。这种器皿到了后期,成了祭祀中的礼器,或平日做案头的陈设器。
纹饰之美:兽面纹甗以仿古兽面为主纹,此款的兽面已简化成似人的眼眉,显得亲切而富趣味。浮雕式蟠龙盖钮、绳纹立耳、以及镌刻缠枝番莲纹的三足等部位的金工,均是该器观赏的重点。清_乾隆_掐丝珐琅兽面纹觯
清乾隆掐丝珐琅兽面纹觯是铜胎,略侈口,颈下段渐大,削肩,鼓式腹,二阶式圈足,器形仿商周青铜酒杯觯的形制。这种器皿到了后期,成了祭祀中的礼器,或平日做案头的陈设器或花瓶。器内露胎,外浅蓝地,颈饰如意云头纹、拐子龙等;肩饰一周镀金去地云纹;腹部回纹锦中饰兽面纹二,圈足饰转枝花草,底铸去地阳文 "乾隆年制"双行楷书款
清 乾隆 掐丝珐琅酥油茶罐
高66.0公分,口径42.0公分。藏语称拌制好的酥油茶为恰稣玛,藏人通常将之倒入陶质的茶壶内随热随喝;此一皇宫御用的酥油茶罐,重达二十多公斤,除非用大杓舀取,否则只供装饰陈设之用。
清乾隆掐丝珐琅西洋母子图瓶
高39.1公分,腹径17.9公分。铜胎,侈口、颈呈多阶式,丰肩,敛腹,撇圈足,鱼龙双 耳。器内露胎,口沿下錾小花及蕉叶纹;颈上段筒状,蓝地 缠枝花锦,前后开光处画西洋仕女;下层依次镌绣球锦和回纹、掐丝缠枝花、錾蟠龙及兽面各四、缠枝花等四层;肩镌回纹、莲瓣与云纹;腹部蓝地缠枝花锦,四面 开光处绘不同西洋母子图,腹下方錾一圈莲瓣,圈足饰缠枝花。瓶口阴刻「大清乾隆年制」一列自右而左楷书款。
清乾隆掐丝珐琅西洋人物鼻烟壶
高5.6公分。铜胎,削肩扁腹鼻烟壶。壶内露胎,料盖下木塞附骨匙。器表蓝地,颈饰如意云头纹,其馀饰花叶锦,腹前后开光处绘西洋母子图,两侧四开光处绘西洋房舍景致,椭圆形圈足饰云纹,底略内凹,白地书蓝色「乾隆年制」双方框宋体字款。
清乾隆掐丝珐琅西洋人物盖罐
高9.5公分,最大径9.3公分。铜胎,斗笠形盖珊瑚钮,短颈,丰肩,碗式腹,外撇圈足。罐内施浅蓝绿釉,器表蓝地缠枝花间饰开光,盖、肩、腹各四,以西洋写生的技法分别绘西洋房舍、西洋人物、动物、西洋母子图。底白地书灰黑色「乾隆年制」双方框宋体字款。
清乾隆掐丝珐琅牺尊
高27.7公分,宽13.6公分。铜胎,仿商周青铜器中的鸟兽尊,但形制不同。清代牺尊的动 物往往似牛亦似鹿,故也有「天禄」之称。该器形似牛,身体上的斑纹似鹿。器内露胎,牛之首、尾、 四足、及环绕四肢附近的火焰镀金,馀均施浅蓝釉为地,牛身体满布大、小及单、复瓣的六瓣花,牛背的尊形器饰缠枝花。背部的脊椎、尾巴及腹下的金工精美,雄 性的生殖器官清晰可见。牛之下颚阴刻「乾隆年制」自右而左一列楷书款。器物沉重、制作精美,与《皇朝礼器图式》中记载的乾隆十三年钦定太庙正殿祭器的牺尊 形相似,然大小不同,当时若非为祭器,也必定为重要宫殿中的陈设器。原器物上贴有「掐丝珐琅天禄..」的残片。属十八世纪中后期的文物。
清乾隆掐丝珐琅御制诗挂屏
连框长72公分,宽40公分。铜胎,屏上方镌卷须锦间饰番莲,阴刻填黑乾隆御制咏春诗「干则 为元常则仁,于旨居首则称春,体斯贱物生生意,宜在奉 天司作人」臣于敏中敬书「臣敏中」阳文镀金、「敬书」阴文填红。诗下方掐丝村落农舍、小桥流水、农夫牦田春耕及村童放风筝等画面。于敏中(1714- 1779)乾隆二年状元,官历文华殿大学士,廷谕多出其手。
清乾隆掐丝珐琅转枝番莲纹扁壶
高11.5公分,腹径15.3公分。铜胎,莲瓣座球钮,盖成三阶式,环把,短方流,鼓腹,平底。器内镀金,外表深、浅蓝地饰转枝番莲和宝相花,腹下方饰一圈莲瓣纹。镀金底阴刻十字杵,中央圆框内刻「乾隆年制」上下、右左十字形排列楷书款。
清 雍正 画珐琅福寿扁圆盒
高2.6公分,径6.4公分。铜胎,子母盖扁圆盒。盒内施蓝釉,盖顶部由云纹围成圆形的开 光,开光内白地绘日日樱、灵芝、竹、蝙蝠及石等,盖周围 和盒身为黑地饰各种转枝花。底黄地由蓝色云纹围成六瓣花形框,内白地书红色「雍正年制」双行楷书款。子母盖扁圆盒,小巧玲珑,文人墨客喜作为印泥盒。
清 雍正 画珐琅花碟盘
高1.6公分,径15.4公分。铜胎,五瓣花式折沿矮圈足浅盘。盘面黄色地,中央绘一对凤 蝶,余均满饰牡丹及杂花,部份蝶与花叶纹饰重叠,这种纹 饰也称为穿花蝶或喜相逢。盘壁背面为浅蓝地绘转枝花卉。盘底白地隐现冰裂的釉层,书红色「雍正年制」双方框双行宋体字款。五瓣花式折沿矮圈足浅盘,适为案 头摆饰,自然也有实用的功能。
清雍正画珐琅花蝶盖罐
高11.1公分,口径5.6公分。铜胎,平顶盖,斜肩,敛腹,矮圈足。器内施浅蓝釉,外表除肩与腹下方各饰一圈浅紫地绘转枝图案花外,其馀均为白地装饰各种花蝶团纹。底白地书蓝色「雍正年制」双圆框两行宋体字款。乾隆朝也有完全照此罐仿制的作品。
清雍正画珐琅花卉渣斗
高8.1公分,口径9.3公分。铜胎,侈口,丰肩,敛腹,圈足渣斗,也称痰盂、唾盂。器内施 浅蓝釉,口外壁浅蓝地卷草纹锦,口沿绘装饰图案,颈饰 番莲花和蕉叶纹,肩部黑地画云纹和变形如意云头纹各一圈,器腹浅蓝地饰卷草纹锦,四开光内黄地,分别绘牵牛花及双蝶;荷花;竹、蔷薇、双燕;和梅、灵芝 等,并于器腹下方装饰一周牡丹花瓣和蕉叶。圈足饰云纹一周。底浅蓝地中央绘双柿及红蝠,祈求事事如意、洪福齐天,并于柿子上书蓝色「雍正年制」无框双行楷 书款。墨色珐琅釉启用于康熙朝,至雍正朝成熟并盛行,亮丽的色黑珐琅釉,成为雍正朝画珐琅的一大特色。
清 雍正 画珐琅花鸟洗
高10.8公分,口径14.2公分。铜胎,上侈下敛筒形器身,四象足。器内施浅蓝釉,器表黄 地八开光,依次绘蟠桃、葫芦、双蝠;朱梅、白梅;竹、 山茶、双蝶;禾穗、双鹌;松和山鹊;莲花;竹、牵牛花和山鹊;双鹌、双蝠和萱草。开光外填饰各种番莲、牡丹及五瓣花叶,四足饰番莲花。底黄地以双凤首尾相 衔围成圆框,中央蓝圆框内白地书红色「雍正年制」双行宋体字款。笔洗是文房用具,用以清洗画笔或毛笔。
清雍正画珐琅梅禽纹扁圆盒
高4.8公分,径10.3公分。铜胎,平顶扁圆盒。盒内施蓝釉,盖顶湖蓝地绘红白梅花、灵芝、带状祥云及山雀一对,周围和盒身黄地饰转枝番莲纹。底白地书蓝色「雍正年制」双方框双行宋体字款。此类盒子通常作为印泥盒之用。
清雍正画珐琅牡丹荷莲鼻烟壶
高5.4公分。铜胎,扁圆鼻烟壶。壶内露胎,铜盖下木塞附牙匙。壶身前后开光内浅蓝地,分别绘牡丹和荷莲,两侧浅紫色地饰西洋装饰花纹。略内凹的椭圆底,白地书蓝色「雍正年制」无框双行宋体字款。
清 雍正 画珐琅蟠龙瓶
高21.3公分,足径8.8公分。铜胎,器形仿自喇嘛教的藏草瓶。折沿口呈车轮式,平肩,敛 腹,肩镶二镀金正面独角花尾高浮雕式夔龙。镀金口面阴 刻转枝番莲,口壁绘如意云头及花草纹。颈镌一圈去地阳纹的转枝草叶为装饰重点,上方为浅蓝地画深蓝色的转枝花叶,下方为黄地转枝牡丹;器腹明黄地满饰各色 牡丹花叶及桃实、蝙蝠、灵芝等。矮圈足镀金,器底阴刻「雍正年制」无框双行楷书款。此瓶器形别致,全器以明黄色为地,绘饰象征福(蝙蝠)寿(桃实、灵芝) 富贵(牡丹)的纹饰,并镶金工精美的正面夔龙,全器表现出皇室用器之富丽堂皇,应是皇帝御用之器。器形别致,仿自喇嘛教的藏草瓶,是非常精美的陈设器,自 然也兼具实用的功能。
清 雍正 画珐琅乌木把手执壶
高16.8公分,最宽16.4公分。铜胎,乌木盖钮,双层圆冠式盖,与乌木把手以转轴相连, 压下按钮即可开启;梨形壶身,壶流自腹面伸出的方向与 把手成九十度,流口有镌成浅浮雕式对凤的流盖,矮圈足。壶盖上层黄地饰如意云头纹、转枝花叶,下层黑地绘装饰图案花叶;壶身满绘各种花叶,底白地饰枝叶, 中央蓝色双圆框内书红色「雍正年制」双行楷书款。此壶的形制和纹饰的式样均与传统的不同,显然是受西洋文化的影响;乌木的把手和盖钮,与明亮的黑釉相呼 应,充份地表现出雍正朝画珐琅的时代特色。此件文物曾于公元1998年参加巴黎「帝国的回忆」展。执壶的形制与传统不相同,显然是受西洋文化的影响,盖与 把手以转轴相连,压下按钮即可开启;此壶兼具实用及装饰的功能。
清雍正画珐琅云纹穿带盒
高13.3公分,口径8.3×3.8公分。铜胎,扁椭圆式双层盒,盖与盒身两侧附穿钮以黄绦 穿连成一体。器内浅蓝釉,外黑地绘五彩祥云,两面纹饰 相同。底略内凹,白地绘蓝色卷草纹围成长方形框,内书红色「雍正年制」一行宋体字款。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活计清档>载雍正皇帝曾于雍正七年,因见洋漆万 字锦绦结式盒,旨谕造办处烧制黑珐琅盒。此件文物形制与日本人盛药的根付和印盒都很相似,黑釉亮丽光洁,可为雍正朝黑釉珐琅器中的精品之一。
杯:铜胎,莲瓣座球钮之斗笠盖,敛腹,圈足。杯内施浅蓝色釉,全器表面为粉橘色地绘桃枝花果和葫芦瓜瓞为主纹,并于盖面饰团寿四,杯腹则有蝙蝠飞翔花果间。杯底白地书蓝色"雍正年制"双方框双行宋体字款。明掐丝珐琅葫芦式扁瓶
明掐丝珐琅葫芦式扁瓶是铜胎,圆唇口,壶身上截圆而下敛,下截圆而扁平,器侧镶镀金云纹式耳,长方而四角圆之矮足。器内露胎,器表蓝地,上腹及下腹的两侧饰番莲纹;下腹前後壶面布云纹锦,一面饰寿山福海、桃树、仙鹤衔桃及宫殿屋檐等纹,寓意海屋添寿;另面为梅竹、仙山、祥云和瑞鹿,"竹"谐音"祝",梅花是正月盛开的花卉,寓意祝贺新春;又组合背面的仙鹤,表示鹿鹤(六)同春,意谓天下皆春,欣欣向荣。清乾隆掐丝珐琅爵、盘
清乾隆掐丝珐琅爵、盘(款识)清乾隆掐丝珐琅爵、盘是铜胎,爵系商周时期的饮酒器,也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后世仿古器常加托盘成套。该器莲瓣柱头,鱼龙把,三足插立在托盘中央突起的爵座中。爵内施湖蓝色釉,器外湖蓝地满饰缠枝花叶及四面开光,开光内绘山水风景、花蝶及母子图。爵底三足间阴刻"乾隆年制" 无框双行楷书款。清康熙画珐琅花卉小盒清康熙画珐琅花卉小盒是铜胎,覆钵式盖与器身对合成扁盒,器内外均施黑釉,盖面绘牡丹菊花等,盖内画莲荷;盒身外绘梅、萱、竹等,内饰茶花。底平黑地书金色"康熙御制"双方框双行隶书款。黑色珐琅釉启用於康熙,成熟并盛行於雍正朝,此件文物色釉堆砌而凸出画面,釉质粗涩而不晶莹,显然是早期试验时期之作品。
纹饰之美
黑釉盖面绘牡丹、菊花等,盖内画莲花;盒身外绘梅、萱、竹,内饰茶花等;黑色地上画红花绿叶,呈现另种特殊美感。不过此盒色釉堆砌而凸出画面,釉质粗涩而不匀称,应是早期试验之作。
高:35.4公分,宽:13.7公分。
铜胎,仿铜器天鸡尊形制,凤首,喇叭口,背和尾部的「T」形稜脊镀金,馀均蓝地满布各色羽毛、缠枝花、凤鸟及拐子龙等纹饰,以内卷的尾羽和镂制成拐子龙形状的双足为座,器物沉重,釉色鲜明豔丽,是上好的陈设器。属十八世纪中後期的文物。
天鸡作为一种传说中的神鸟由来已久,具有吉祥之意,但其具体形象的塑造则在清代乾隆朝才开始成熟。乾隆时期造办处曾以不同的工艺制造天鸡形象,令人耳目一新。此掐丝珐琅天鸡尊器形优美,形象生动,色彩富丽,镀金辉煌,透露着一种神异之感,体现了乾隆时期珐琅制作工艺的精湛水平。
说品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说品 » 巅峰手工工艺阐述的吉祥富贵——故宫景泰蓝(珐琅)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