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品家居:本文作者张洪亮,说品家居在整理我国古代家具,特别是明清家具,收集到此文,颇有感触,故直接引用,配以合适的图片,供大家工作之余,聊以雅兴,些许了解我国有史以来的世界观、设计美学思想;可以说考工记是从工艺角度诠释了中华文明的精髓。
《考工记》是我国先秦时期编写的关于工艺制作原则的科技名著。书中不仅详细记录了“百工之事”,而且其蕴含的丰富设计美学思想,更是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儒道互补审美宇宙观一脉相承,故而这部古籍至今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并在艺术与科学领域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研究《考工记》不仅只是在其造物技术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应对其内涵的设计美学思想与艺术精神进行深入的探究,以传承典籍文化精髓,启发新的艺术审美观念与设计思维模式。
一、关于《考工记》
据《徐光启著译集·考工记解》:“《考工记》未知于何代也,而与《周礼》若有神会焉。”江永《周礼疑义举要》认为:“《考工记》东周后齐人所作也……盖齐鲁间精物理、善工事而工文辞者为之。”郭沫若则认为:《考工记》实系春秋末年齐国所记录的官书。闻人军则认为:《考工记》为战国初期成书。据贾公彦《序周礼废兴·引》所记:“秦自孝公已下,用商君之法,其政酷烈,与《周官》相反,故始皇禁挟书,特疾恶,欲绝灭之,搜求焚烧之独悉,是以隐藏百年……至孝成皇帝达才通人刘向、子歆校理秘书,始得列序著于《录》、《略》。然亡其《冬官》一篇,以《考工记》足之。陆德明《经典释文》又记:“或曰:河间献王开献书之路,时有李氏上《周官》五篇,失《事官》一篇,乃购千金不得,取《考工记》以补之。”据前人所记可知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因《周官》六官(天、地、春、夏、秋、冬)缺《冬官》篇,遂以《考工记》补入。
刘韵时改《周官》名《周礼》,故亦称之为《周礼·冬官·考工记》。
今本《考工记》虽七千余字,但其科技内容之丰富、信息量之大,在中国先秦古籍中首屈一指,中外古今研究中国古代科技都不可不研究此书。如科学家钱宝琮先生称:“研究吾国技术史,应该上抓《考工记》,下抓《天工开物》”。
《考工记》在中国科技发展历史长河中发挥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上承中国奴隶社会青铜时代设计思想之精髓,下启封建社会盛世文明手工技术之先河。
故自汉以降,历代学者对《考工记》的研究探讨从未间断。代表人物有:两汉时期的郑云(127—200年),隋唐前后的陆德明(约550—630年)、贾公彦,宋元明时期的王安石、林希逸、徐光启,清代的江永、戴震、程瑶田、孙诒让、王宗涑,近现代的学者有郭沫若、林尹、闻人军、戴吾三、张道一等。由于新的考古学成果不断出现和科技水平不断发展进步,目前对《考工记》的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说品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说品 » 天时 地气 材美 工巧——重读我国先秦时期工艺制作科技名著《考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