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品家居:玻璃最初由火山喷出的酸性岩凝固而得。约公元前3700年前, 古埃及人已制出玻璃装饰品和简单玻璃器皿,从此玻璃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后随着玻璃生产的工业化和规模化,各种用途和各种性能的玻璃相继问世。下面说品家居带大家回看玻璃一路走来的辉煌历史。
腓尼基人发现的秘密
三千多年以前,地中海沿岸的贝鲁斯河口旁,有一块美丽的沙洲。有一天,有一艘大商船满载着大块的天然苏打(碳酸钠)经过这里,由于海水落潮,大商船在河口沙滩上搁浅了。没办法,商船只好等着海水涨潮以后再启程。船上的腓尼基人,一见眼前美丽的沙洲,都纷纷走下船来,兴致勃勃地观赏着地中海岸的风光。
中午,有个船员提议在河滩上做饭,举行一次野餐。于是大家从船上搬来做饭的大锅,又扛了几块天然苏打,用苏打支着锅做起饭来。吃过饭,他们收拾好东西,准备回船了,一个船员突然惊讶地喊:“你们快看,这是什么东西?闪闪发光,多好看!”
大家围上来仔细看,只见那东西玲珑剔透,晶莹明亮,真是谁都没见过。原来,这沙滩上都是石英砂,在船员们烧火做饭的时候,支着锅的天然苏打在高温下和石英砂发生了化学反应,就变成玻璃了。 聪明的腓尼基人在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当秘密被发现以后,就开始了玻璃的生产。腓尼基人用特制的炉子,把石英砂和苏打一起熔化,炼出玻璃液。最初,他们把玻璃液制成大大小小的玻璃球、玻璃珠子,运往世界各地。由于人们从来没见过这样圆溜溜光闪闪的透亮珠子,都把这些玻璃珠看成宝贝,就用黄金或珠宝来换,腓尼基人由此发了大财。
不久,腓尼基人制造玻璃的秘密被人泄露出去了。埃及人首先用同样的方法制出了玻璃,许多地方也都相继制造成功。从此,玻璃生产得到了普遍的发展,玻璃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现在,玻璃制品已经成了价廉物美的常见的东西了。
古埃及的第一块玻璃
古代埃及是个文明古国。远在公元前四千年,古埃及人就已经开始向天空探索,他们发现了天狼星在早晨出现和尼罗河泛滥的关系。
在三千五百年前,还没有风箱,他们就能用吹管吹旺熔炉,冶铸金属器皿。而相传早在五六千年前,古埃及人就发现了玻璃。
据说,是一位制造陶器的工匠,在一次从窑中取出陶盆时,看到陶盆里有一块亮晶晶的东西。这位聪明而细心的工匠,没有放过这个小小的意外的晶体,他分析陶土里的成分,一次次试验烧制,搞清了这亮晶晶的东西是沙子和苏打混合物烧成的。这就是玻璃。
他当时还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用铁棒连接一个泥制的罐子模型。把烧熔的玻璃往模型里面灌。古埃及人还在配料时加进各种氧化金属,由此就可以做成各种彩色玻璃,吹制玻璃球、酒具、花瓶等。
玻璃在西方:
公元前16世纪,埃及的匠人发明了制造玻璃容器的方法,古埃及出现了玻璃珠子和玻璃镶嵌片。
公元前155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在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都出现了玻璃器皿。
第一本玻璃制造手册则出现在约公元前650年的亚述石版上。
公元前4世纪埃及又发明了玻璃铸模工艺、车花、镌刻和镀金工艺。
公元前1世纪叙利亚人创造了吹制工艺,可以将玻璃液随心所欲地吹成各种形态的器皿。以后相继出现了模具吹制法,这是批量玻璃器皿生产的开始。
公元1世纪,罗马成为玻璃制造业的中心。罗马帝国的玻璃工艺有吹制、吹模、切割、雕刻、镌刻、缠丝、镀金等。5世纪以后罗马玻璃工艺逐渐衰退,到8世纪,除了教堂的彩色玻璃镶嵌之外,欧洲的玻璃工艺几乎灭绝。
然而,这段时期中东地区的玻璃工艺还在继续发展(参见伊斯兰玻璃部分)。叙利亚艺人把银盐注入玻璃溶液,炼出了有金属光泽的玻璃。
大马士革、君士坦丁堡和开罗是9至14世纪中东地区的玻璃生产中心。12世纪,随着贸易的发展,威尼斯成为世界玻璃制造业的中心。
当时的政府为了垄断玻璃制造技术,把玻璃艺人集中在与威尼斯隔海相望的穆拉诺岛上。威尼斯玻璃生产的鼎盛时期是15世纪到16世纪,产品几乎独占欧洲市场。16世纪以后,开始有玻璃工匠逃离海岛,分散到欧洲各地,玻璃制造技术也逐渐传播开来。
欧洲玻璃工艺的另一个中心是波西米亚和德国。
13至15世纪的哥特时代,当地生产一种墨绿色的玻璃器,被称为“森林玻璃”。典型作品是一种周身有小凸球的酒杯,下面有高高的圈底,上端有外展的边缘。
到16世纪,上端边缘向上伸展,形成小碗。这种式样延续至今,被称为“莱茵玻璃酒杯”。
17世纪,欧洲的玻璃工业发展迅速,法国已经用铸造法生产大面积的玻璃镜和平板玻璃。
英国人发明了两项最重要的技术:一是铅玻璃。二是熔化技术的革 新,燃 料由木材变为煤炭,又使用了闭口坩埚。此外,瑞士人狄南还发明用搅拌法制造光学玻璃,为熔制高均匀度的玻璃开创了新途径。
18世纪后期,产业革命对玻璃制造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发明了路布兰制碱法。
1906年,美国制出平板玻璃引上机。
19世纪又发明了氨碱制造纯碱,使过去依靠天然碱和烧木制灰法的状态得到彻底的改变。在玻璃工艺发展过程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玻璃与建筑的关系。
说品家居:玻璃这种曾被誉为“最神奇的物质”早在西周时期就被我们的祖先运用。在仍崇尚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时中国人就开始利用玻璃来提高生产的效率,但受到当时不同的国情影响,我国的玻璃制作过程及方法均是与上文提到的西方玻璃制作方式有所不同。下面我们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中国人与玻璃的历史。
中国人与玻璃
最迟在31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现代中国人的祖先就开始掌握了玻璃制造技术。在河南洛阳庄淳沟、陕西宝鸡茹家庄等地的西周早期墓葬中,均发现了大量的玻璃管、玻璃珠等。
经中外专家用现代光谱实验鉴定,得出的共同结论是:中国的“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分居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这一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的玻璃是利用一种特有的原料独立制造出来的。
汉代乐府中,有一首朴实感人的民歌叫《陌上桑》,它在描述采桑少女秦罗敷的朴直和美丽时说:“头上倭堕鬓,耳中明月珠。”有人说,这种用作耳饰的“明月珠”即玻璃。过去,不少人认为中国古时的玻璃,是从国外传来的。
但经考古人员考证说,中国玻璃生产技术有着自己的渊源,这已为近年来的大量考古材料所证实。
中国玻璃的发明,与青铜冶炼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青铜的主要原料是孔雀石、锡矿石和木炭,冶炼温度在1080℃左右。而玻璃通常是指熔融、冷却、固化的硅酸盐化合物,石英砂是熔制玻璃的主要原料,其它原料还有纯碱和石灰石等,冶炼温度在1200℃。
在冶炼青铜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矿物质的熔化,其中玻璃物质在排出的铜矿渣中就会出现硅化合物拉成的丝或结成的块状物。由于一部分铜粒子侵入到玻璃质中,因此其呈现出浅蓝或浅绿色。这些半透明、鲜艳的物质引起了工匠们的注意,经过他们的稍稍加工,便可制成精美的玻璃装饰品了。这样经过长期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古代中国人终于掌握了玻璃的生产技术和规律。
中国古代称玻璃为“琉琳”、“流离”、“琉璃”,从南北朝开始,还有“颇黎”之称。根据《广雅》和《韵集》的记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琉璃”是用火烧的玻璃质珠子以及其它一些透明物质的统称。而明、清以来人们所说的“琉璃”是不透明的,当然和玻璃是有所区别的。
宋以后各朝,玻璃器皿种类增多,用途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新疆若羌瓦石硖元代玻璃作坊遗址和山东博山元明初玻璃作坊遗址,是中国迄今已发现的最早的玻璃作坊。明清时期,玻璃生产中心在山东淄川县颜神镇(今博山县)、广州和北京。清代自康熙时设立了宫廷玻璃场,已能生产透明玻璃和颜色多达15种以上的单色不透明玻璃。
清代的缠丝玻璃、套色雕刻玻璃及鼻烟壶等,都是世界玻璃艺术的珍品。
中国古代玻璃虽为中国古人的独立发明,但其发展缓慢,并一直保持着固有的特点,既具有绚丽多彩、晶莹璀璨的优点,又有轻脆易碎、不耐高温、不适应骤冷骤热的缺点。这是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铅钡,烧成温度较低所致。铅钡玻璃不适合制作饮食器皿,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器和随葬品等,因此,比起陶瓷、青铜、玉石器来,玻璃器具用途狭小、发展不充分。
但随着中国制瓷业的发达,瓷器的优良性能耐 高温等物理特性和实用性超过了玻璃制品,中国的玻璃制品在宋代因为景德镇等窑厂的瓷器的进步,逐渐没落,这样,玻璃产业一直没有发展壮大。
清代宫廷玻璃
现存的中国古代玻璃制 品也是比较少的,代表清代玻璃制作工艺水平的是宫廷造玻璃,即造办处玻璃厂按照皇帝的谕旨为皇家制作的各种玻璃器皿。有清一代从康熙帝到末代皇帝溥仪,内 务府官办作坊——造办处玻璃厂从未停止玻璃的制造与生产。
造办处玻璃厂是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建立的,位于西安门的蚕池口。为了满足皇家对玻璃器的大量需求,雍正年间在圆明园六所又建立了新的玻璃 厂。
玻璃厂的建立是康熙皇帝重视玻璃制作的体现,西方传教士的直接参与为清宫玻璃厂的玻璃制作提供了技术保证。康熙皇帝敕命建造的玻璃厂是在德国传教士 纪 里安(Kilian Stumpf)指导下进行的,康熙三十五年开始筹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已建成。
纪里安,字云风,德国人。1655年生于巴伐利亚,1695年到 达北京,1710年至1720年间被授钦天监正职,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在北京去世。在制造玻璃器时,由于人手不足,他还曾要求法国选派玻璃匠来华。
清宫玻璃厂建立之初除了外国传教士以外,还有广东和山东工匠供职。玻璃厂建立后,清代宫廷的玻璃制作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 的 《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录了雍正元年到宣统三年玻璃厂制作玻璃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康熙朝已有单色玻璃、画珐琅玻璃、套玻璃、刻花玻璃和洒金玻璃 等品种,雍正朝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描金玻璃。
清代中叶,窗户上开始安装玻璃。为了改善采光,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养心殿成为紫禁城中第一个装上玻璃的宫殿。当时的采光玻璃都是依靠海外进口的。
浮法玻璃
现代常用的浮法玻璃是我国上世纪70年代末,由洛阳玻璃厂率先引进英国皇家浮法玻璃生产线。它是在锡槽里,玻璃浮在锡液的表面上出来的。
因此,这种 玻璃平度好,纯净、明亮、无色、透明度好,没有水波纹,不走形,也没有玻璃疔,气泡之类瑕疵。而且结构紧密、重,手感平滑,同样厚度每平方米比平板比重 大,好切割,不易破损。
全国30多条生产线都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这种玻璃是民用建筑的最好玻璃。它的价格,同等厚度相比,仅比平板玻璃每平方米高4元左右。
此后,随着玻璃生产的工业化和规模化,各种用途和各种性能的玻璃相继问世。现代,玻璃已成为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材料。
说品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说品 » 玻璃的历史——缘起缘落说建材(四)